Herstory 26 加薩唯一的女攝影記者伊曼

文/楊慧莉 |2015.01.03
1299觀看次
字級

文/楊慧莉

當今世界,男女漸趨平等,不過這也僅止於較文明而開放的社會;絕大多數地區處於太平盛世,但仍有不少人活在戰爭的陰影裡。今天的專題人物伊曼以女兒之身,生在既保守又戰事頻仍的加薩。然而,「雙重不利」並無礙於她開展自己想要的人生,反而借力使力,善用女性感性之眼捕捉戰爭下的容顏,希望藉此扭轉世局,也因而打破文化禁忌,成為加薩唯一的女攝影記者。

生命軌跡
衝撞傳統 開創新局

伊曼.穆罕默德(Eman Mohammed),父親為巴勒斯坦裔的約旦人,母親為來自加薩的巴勒斯坦人。三歲時,父母仳離,母親帶著她和手足回鄉扶養。

成長時期,伊曼看見母親未受族人善待,因為母親離婚又獨力養兒育女的行徑前所未聞、違反常態。

在加薩文化裡,儘管丈夫有錯,但總是離婚婦女承受苦果。她們不僅遭到鄉人歧視,還得忍受與子女分別之苦,因為加薩婦女多半沒有工作,以致無法給孩子溫飽。而獨力扶養子女的婦女如想再婚,往往機會渺茫,除了男人多不想要「拖油瓶」,當地法律也不允許。

堅毅母親的影響

伊曼的母親為了保住子女,寧可放棄再婚。她憑藉藥劑師的專長扛起家計,儘管生活大不易,仍帶著子女周遊列國開眼界。他們造訪過羅馬尼亞、埃及、土耳其、沙烏地阿拉伯等國家。礙於盤纏有限,他們去的國家有時一個比一個還窮,但對伊曼而言都一樣好玩,最重要的是,她學會英文,通曉一般加薩民眾不知道、也不曾關心的事,「生命觀因而不同了」。

此外,為了讓子女受最好教育,母親曾讓伊曼就讀當地最棒的教會學校。之後,伊曼又去念哈馬斯組織所辦的伊斯蘭大學。她發現,兩間學校的作法上都有些偏激,不過卻讓她對事情有更寬廣的視角。

伊曼及早就立定志向,要當一名攝影記者,但也同時知悉要在加薩當記者可不容易,不過她仍孤注一擲,大學念新聞系,抓住任何可以到電台、報社、電視台實習的機會。她將自己的志趣和勇於追求夢想的行徑歸功於母親的影響:「母親雖非記者,卻不時教導我捕捉生命特殊時刻的重要性,讓我對攝影產生熱情之餘,也鼓勵我克服生命中的各種困境。」

貴人相挺助突破

大二時,芳齡才十九歲的伊曼到一家通訊社受訓,受到老闆的禮遇,聘她擔任英語和阿拉伯語的編輯與製作人。但她真正想做的是攝影記者的工作,卻也因此觸犯到當地文化禁忌。

除了護衛隊之類的工作,伊斯蘭教允許婦女從事任何正職,但保守的伊斯蘭文化卻反對婦女拋頭露面,只容許她們乖乖坐在辦公室內。

為了避開文化禁忌,伊曼不敢明目張膽地說自己想當攝影記者,只委婉地向老闆表達工作需求:一台相機。默契十足的老闆給了她一台「壞掉」的老相機後說:「修好了,就是你的。」結果,相機根本沒壞,只是快門卡住了。於是,她憑著老闆的賞賜(賞識)出發逐夢去。

自立門戶遇險阻

然而,好景不常,不久就有人向老闆投訴:「你怎麼雇了一個穿著牛仔褲,拿著相機四處趴趴走的女孩?」不堪其擾的老闆最後只好收回相機,鎖在櫥櫃裡,要求她想用就只限辦公室內。

對自己深自期許卻行動受限的伊曼自知玩不過這些公司人,於是去職,決定當一名自由工作者,憑自己的本事幫通訊社拍照和寫報導。

她用積蓄買了吃飯的行頭:一台相機和兩個二手鏡頭。而就在她決定自立門戶的三星期後,二○○八年的加薩戰爭爆發了。

當時,整個加薩走廊遭到以色列的空襲。為了減少傷害,所有的戰地記者坐上兩輛屬於國際通訊社的武裝吉普車,集體行動。於是,伊曼又與先前同事不期而遇,只是這些人對她的態度開始一百八十度大轉變。他們不解為何她不當個粉領族,要羞辱自己跑來做「男人的工作」。對他們而言,攝影記者就是男人的工作。

這些過去的夥伴用各種方式整她,毀謗、辱罵樣樣來,還有人趁機對她性騷擾,迫使她奔向其他的同事,坐上另一輛吉普車,以為自己的厄運就此過去。當他們到達北方靠近邊界的空襲點時,炸彈的巨大聲響在頭頂響徹雲霄,所有人拍完照後都速速回到車上,伊曼也不例外,因為他們所在之地空曠而毫無遮蔽之物。不過,當她到達車子時,同事卻把車門鎖上,接著就放她鴿子揚長而去。

置之死地而後生

被同事拋棄而置身於險境的伊曼,無暇驚嚇,趕緊回神,匆忙走到附近一家醫院。在那裡,她看到那些惡意丟下她的傢伙,他們看到她一副見怪不怪的神情,似乎早料到她會自尋生路,回到這裡。

除了同伴的虐待,伊曼還得承受戰場的各種壓力。當時,以色列不斷展開無預警而密集的水陸空襲擊,伊曼目睹百姓死傷的恐怖景象之餘,自己也深陷險境,命在旦夕。但奇妙的事發生了。

空襲所帶來的巨大威力讓伊曼在戰場拍照時被自己的相機打到,鼻梁斷了,且疼痛不已。她當時很害怕,隨時都可能閃過「算了,我不幹了」的念頭,但她卻本能而不假思索地繼續拍攝,希望世人能從她之後圖文並茂的報導中,彷彿身歷其境般地感受戰爭的恐怖。而這命在旦夕的一刻,對伊曼而言,有種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快感,讓她更加對自己的工作深信不疑,並決定未來要單槍匹馬獨立作業,徹底擺脫那些不友善的男同事。

而今,六年過去了,伊曼目前是加薩專業而獨立的攝影記者,客戶有美國《華盛頓郵報》、法國《世界報》、英國《衛報》等;另外,與總部設在紐約的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亦有合作計畫。

期間,伊曼結婚生女。現在,因丈夫在美國工作,她經常往返於加薩和美國;除了擁有獨立自主的工作風格外,對別人的異樣眼光也愈來愈釋懷。二○一二年末,加薩再度捲入戰爭,當時已懷第二胎的她仍未缺席,讓其他男同業再也不敢小覷女性力量。

英國知名攝影網站「 Photoboite.com」每年會遴選出全球三十位三十歲以下的優秀女攝影家。前年,伊曼獲此殊榮。

專業之眼
用影像捕捉戰地容顏

除了與各國大報合作,伊曼也開始善用女性觀點,自主展開一系列的戰爭後續報導,希望藉此讓世人了解「每個人都會往生命的下一站邁進,但對戰爭的受害者而言則未必,他們的生命可能就此停擺,即便有前進的動力,痛楚卻未曾遠去」。

瓦礫堆上的歡樂

儘管伊曼的戰地作品不時透露淡淡的憂傷,但仍流洩出些許希望。舉例而言,她的系列作品之一《瓦礫堆下還有什麼》(What Lies Beneath the Rubble)述說了巴勒斯坦人凱德(Mohammed Khader)劫後餘生的家庭故事。

凱德住在加薩走廊的北邊,不僅與以色列人為鄰,還與他們長期共事過。先前,凱德正在打造退休後的夢想家屋,結果戰爭一來,他的夢想屋首當其衝地遭到以色列的攻擊,瞬間摧毀,除了一個尚完好如初的澡盆。

即便心痛,凱德對以色列人卻毫無報復之心和恨意,仍視他們為自己的鄰居,但所有的回憶和美好人生都埋藏在瓦礫堆下,除了那個澡盆。

有一天,他拉出澡盆,置於瓦礫堆上,開始每天早上給他的孩子洗泡泡澡,讓他們開心一下。

戰爭創傷無國界

孩子,是戰爭下最無辜的受害者,因此成了伊曼最常捕捉的畫面。其中,八個手足在掛滿衣服的窗前一起向外望的照片十分吸睛。他們當時正在看著葬儀隊經過家門前。除了兒童,伊曼也愛透過鏡頭,捕捉女性在特殊情況下的卓絕表現。

伊曼的「戰後眾生相」目前先以加薩作為起點,未來將延伸至其他的戰爭受害國,以此展現受難者的共通苦楚。她相信,戰爭的創傷是不分國界的。

人生選擇
意義當前 寧捨安逸

身為打破加薩文化禁忌的唯一女攝影記者,伊曼並不想獨善其身。她倡議透過提高女性自覺和教育新生代,改變加薩種種不利女性發展的文化傳統。

教導女兒莫忘本

現在,作為兩個女兒的媽,她以身作則。因此,她對女兒的教導是,沒有「我說了算」這回事,認為孩子有權發問和做自己想做的事,前提是不可傷害自己和別人。

伊曼對孩子的發展不設限,只希望她們勇敢逐夢,不一定要跟她一樣衝撞傳統,改變現狀,但要懂得開創自己的人生,而且要「莫忘本」,認識自己的巴勒斯坦血統和宗教傳統。

伊曼目前仍是加薩唯一用照片對抗性別歧視的女子,但並非唯一對文化中的偏激思想和生活方式有意見,相信必須改革的婦女。而作為一個有良知的世界公民,她還要用照片捍衛人權,甘為公義嘗艱辛,因為當人們「遇到戰爭、衝突之類的事,如果都不談論、溝通,事情將永無轉圜的餘地」,而對她來說,在這節骨眼「如果選擇安逸的日子過,就沒意義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