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自心和悅

 |2014.09.04
1932觀看次
字級

五和系列

編者按:當今之世,自身矛盾,人際衝突,各群組之間,猜忌、誤解、敵意、仇恨、爭戰充斥。星雲大師暢「五和」以救,今稍申其意,以與讀者諸君共勉。

紀錄片《秋香》去年在國內放映備受好評。罹患小兒麻痺症的「本尊」沈秋香到屏東分享人生經驗,以自己的故事鼓勵身障人士「要先轉念,才能轉缺陷為圓滿」,人生「真的要站出來,就能看見陽光」。

五十三歲的沈秋香,目前與另一半在馬來西亞推展殘障服務;回想自己前半生,現在的她得以微笑面對,完全是因為自己轉念愛自己,愛別人,才開始看到不一樣的人生道路。

她在三歲時罹患小兒麻痺後,母親一度要抱著她跳河,當時天真的她,在臨跳河前對著母親笑,才讓母親轉念。後來她被送往彰化二林喜樂保育院,十歲才念小學,二十三歲才念高職。十九歲那年她一度想自殺,沒有想到在自殺前,母親突然出現,為她買來愛吃的東西,她才深感「有愛何懼」。轉念之後,人生也開始有了改變。

沈秋香的例子啟示我們,別人給自己的歡喜靠不住,心如工廠,要製造自己的歡喜、慈悲,不要製造傷感、煩惱;看人,看事,看地都「和」,自然能歡喜和樂。

「人生要過幾種生活,安全的生活,物質的生活,精神的生活,藝術的生活,然後是幸福的生活。」星雲大師認為,計較執著的人不會幸福快樂。若要想幸福安樂,第一,要做自己的貴人。第二,不必擁有,享有就好。第三,不要執著,放下自我。第四,學會讚美和接受別人。

沈秋香在體悟轉念前,始終認為殘缺的自己就是個「躲藏的生命」,根本無力改變被譏笑的人生。她後來體悟到「有愛何懼」,就是心理活躍的表徵,做自己的貴人,創造心理工廠的歡喜歡樂,並進而幫助別人。

台中市八十歲的王郭秋娥阿嬤育有八名子女,早年養育子女,靠丈夫跑船和她在路口賣玉蘭花,撿拾資源回收物維生。含辛茹苦拉拔子女成人後,仍然不改撿拾回收物的習慣,當義工投入環保工作十多年。

王郭秋娥的兒子說,母親常天還沒亮,就開始一天的工作;樂在其中,把撿拾回收物當作是生活的一部分。她說「人生,做就對了!」撿拾資源回收物,讓地球乾淨,更環保,她做得十分歡喜。她的想法正是體現「不必擁有,享有就好」的典範。

新北市的水泥工王李順,三十年前和九名做工的朋友一同創立紫芝愛心會,每月提供貧戶急難救助,樂此不疲。他說「做好事真的很簡單」,行善的感覺,再好不過。王李順雖然只是一位平常的水泥工,收入不多;但他的精神生活豐富,「行善的感覺很好」,就能過幸福的生活。

台北市日前供應乳品給國小學生,每周一次免費飲用。但有家長反映,孩子因為搬運,飲用鮮乳,不但下課時間無法休息,也耽誤上課時間,要求改善。教育局表示,會要求廠商提早在下課前送達,由學校行政人員、義工協助擺放。而且一瓶兩百毫升的鮮乳,很短的時間就能喝完,不耽誤學生上課時間。供應鮮乳,是為改善學童體質,家長卻計較上下課時間。

人常常過於執著,無法放下自我,因而內心煩惱,抱怨社會不公,抱怨政府這樣那樣不好。但若能轉念,多從正面看待世界,學會讚美和接受別人,就能內心喜悅,並可推己及人。(列系一)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