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小百科】 何謂「二七日說法」?

曹郁美 |2014.07.22
5387觀看次
字級

文/曹郁美

《華嚴經》究竟從哪兒來?佛的一生是何時說此大法的?

根據佛史,三十五歲的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悟道,下座之後前往鹿野苑為五比丘轉法輪,開啟了此後四十五年說法的生涯;然而這樣的記載並沒有交代《華嚴經》的來源。

自從東漢時代佛教傳入之後,中國人對佛教經典的龐大複雜感到理解困難,於是有了「判教」觀念,亦即把佛典分類,使之脈絡分明。他們對於《華嚴經》皆判為頓教、圓教,意思是唯有上根利智者才能領受其奧旨,「頓」是指具有頓悟之機者,「圓」是指圓滿至極。

至於「三七日說法」,是天台宗人根據《法華經》經文:「我始坐道場,觀樹亦經行,於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而來。這句話是說,悟道後的釋迦佛在菩提樹下入定,於「三七日」中思惟:應如何對眾生說法。「三七日」是指第三個七日,亦即成道後第三個星期。

於是判教者認為,佛於三七日思惟、說法,說的正是《華嚴經》。換句話說,這是定中說法,唯有法身大士能參與,一般凡小見到的只是菩提樹下坐、苦行六年、枯槁羸瘦的釋迦佛。

唐代華嚴宗大盛,他們則根據世親造、菩提流支等譯的《十地經論》之經文:「經曰:『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成道未久,第二七日在他化自在天中,自在天王宮摩尼寶藏殿,與大菩薩眾俱……』」判定,《華嚴經》是在佛悟道後「二七日」(第二個星期)說的。(按,「婆伽婆」即「佛」,或名「薄伽梵」)

這個「經曰」指的是《華嚴經》,我們可在唐代由尸羅達摩所譯的《佛說十地經》看見相似的內容:「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成道未久,第二七日住於他化自在天中、自在天王宮摩尼寶藏殿,與大菩薩無量眾俱。」《佛說十地經》是華嚴系列經典之一,確實讓人找到了「二七日說法」的證據。

如此,《華嚴經》究竟從哪兒來?就有了佛悟道「二七日」、「三七日」定中說法的兩種版本。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