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小百科44】 「普賢行」要義 ──三昧之力

曹郁美 |2015.03.31
2507觀看次
字級
普賢菩薩坐於六牙白象之上 圖/旭淮

文/曹郁美

廣義地說,整部《華嚴經》所陳述的菩提心、菩薩道的修持方法,就是「普賢行」,然而這樣的說法又嫌籠統,那麼縮小範圍來看,八十卷本中的〈離世間品〉所述的「二千行門」是最好的詮釋。這樣的解答對於經文不熟悉者依然難解,以下便以另一種方式述釋。

「行」字本就有行為、行動、修持、方法等涵義,它是動態發展而非靜態理論,而「普賢」在中文譯為「遍吉」,因此「普遍地幫助眾生獲得吉祥圓滿」之行動,便是「普賢行」的基本定義。《華嚴經》卷十六不斷出現「此處最吉祥」的偈頌,正與普賢菩薩之名相呼應。

普賢菩薩的特質可以「三昧」來形容。這是指證悟者的神通定境,〈普賢三昧品〉有如是陳述: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於如來前,坐蓮華藏師子之座,承佛神力,入于三昧。此三昧名:一切諸佛毘盧遮那如來藏身,普入一切佛平等性,能於法界示眾影像;廣大無礙,同於虛空;法界海漩,靡不隨入;出生一切諸三昧法,普能包納十方法界。

「三昧」並非只是神通變化、眩人耳目而已,它是聖者智慧、境界的展現,

普賢菩薩幾乎是如來的分身,代替如來示現境界、宣說正法。故而如來境界就是普賢境界,二者並無差別!

然而此等境界究竟為何?

〈普賢行品〉如是說:所謂一切世界入一毛道,一毛道入一切世界;一切眾生身入一身,一身入一切眾生身;不可說劫入一念,一念入不可說劫;一切佛法入一法,一法入一切佛法……

這是說萬法皆可「一入一切,一切入一」,無論佛剎與微塵、佛與眾生、萬法與一心……都非對立,而有相即相入、互相涵攝的關係;亦如那兩鏡互照,呈現的是重重無盡的世界。在此世界中,萬法皆圓融自在、無縛無執。

另外在密教中,普賢與金剛薩埵同體,列於金胎兩部曼荼羅中,是為密教普賢。而我國四川峨眉山夙為普賢菩薩之道場,傳為晉代蒲翁所開創。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