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線片 --《誰偷了蒙娜麗莎》藝術家的必要條件

陳莉雯 |2014.03.22
1688觀看次
字級
圖/佳映娛樂國際提供
圖/佳映娛樂國際提供

關於立體派大師畢卡索,大多數人的印象約莫停留在其個性嚴謹,對待藝術既勤奮且認真,直到晚年仍創作不綴,更是少數在世時便享有盛名與財富的藝術家。畢卡索的軼事,除了不同時期繾綣風流的情人外,更值一提的是,圍繞在他身邊的諸友,皆稱得上是二十世紀初藝術史上最具潛力的新星。他們個個性格鮮明,喜好特立獨行,行事風格頗具戲劇張力。包括詩人馬克思.賈克伯(M a xJ a c o b)、雕刻家馬諾洛(M a n o l oH u g u e)與同為立體派的畫家喬治.布拉克(G e o r g e s B r a q u e),愛人兼模特兒的費爾南德.奧麗薇(FernandeOlivier),當然還有常與他廝混、並為他寫藝評助陣的詩人紀堯姆(G u i l l a u m e A p o l l i n a i r e)。電影《誰偷了蒙娜麗莎》(L aB a n d e a P i c a s s o)即以一九一一年羅浮宮名畫「蒙娜麗莎的微笑」被竊案為引,穿針引線勾勒出二十世紀初這群活躍在巴黎的藝術家面貌。電影從警方拘提詩人紀堯姆(G u i l l a u m e A p o l l i n a i r e),並到畢卡索住處,請他到案說明開始。怯懦的畢卡索當庭矢口否認與紀堯姆相識,電影進入回溯,緊接著一連串倒敘、追憶的歷程,讓這一掛既瘋狂又貧窮的藝術家之間的情誼與過節,一一立體浮現。他們對創作有著無比堅定的信念

,同時也對享樂與愛情有著異於常人的執著。他們常為這些信念與執著,幹出雞鳴狗盜之事。如在畫廊行竊、偷取博物館內的典藏品,或在山窮水盡時,紀堯姆費盡心機、天花亂墜地想要仲介畢卡索替葛楚.史坦(G e r t r u d e S t e i n)畫個人肖像,並趁機大削一筆等。不論故事真假虛實,竊盜事件繪聲繪影,誰偷了作品《誰偷了蒙娜麗莎》其實一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傑出的藝術家模仿,偉大的藝術家盜竊」,所有的大師在成為大師前,除必須經歷一段辛酸又瘋狂的歲月外,與一群鍛鍊意志與信念的同道人交往,更是不可或缺。

仰望美好的年代

伍迪.艾倫曾在《午夜巴黎》(M i d n i g h t i n P a r i s)中回到二十年代的巴黎,讓男主角在那兒遇上了來自世界各地在巴黎漫遊闖蕩的藝術家。他以現代人的身分,穿梭並漫遊在現代與過去時空中,藉此回顧、仰望所謂的美好年代。而《誰偷了蒙娜麗莎》則以這群藝術家為主角,從一個非常破壞美感的竊盜事件切入,在影片中不斷地追憶藝術家瑣碎的日常與卑劣的事跡,暴露其陰暗面,在美好年代懷舊之中,雜揉一股巴黎瘋狂的況味。《午夜巴黎》無疑是後設電影,但《誰偷了蒙娜麗莎》大概會讓觀影者有著非常類似後設的體驗。特別是電影中大量運用復古偵探片風格,以及黑白默片時期的換場手法,明顯的後製痕跡,一再提醒觀影者其虛構的形式,讓觀影者不由得將自己退到更遠的位置。

複習西洋藝術史

觀看這類型電影亦如複習西洋藝術史,除將藝術史中的人際流動、敵對、交流等事跡,以畫重點的方式具象化外,同時也讓人思考,許多事並不如我們想像中的那樣美好。像是「努力就會有回報」的邏輯需要再進化。嚴肅、拙言、外表不起眼如畢卡索,他可能需要一個能言善道的藝評家如紀堯姆;還需要一個外型出眾的藝術同伙如喬治.布拉克;更需要一個能讓她安頓身心的女人如奧麗薇,如此畢卡索才能成為當代的畢卡索。儘管最終這些人都離開了他。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