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社日都忘了,
忽見庭前燕子飛。
禽鳥也知勤作室,
啣泥帶得落花歸。
--清‧呂霜
這幅〈啣泥帶得落花歸〉,是豐子愷先生詮釋清朝詩人呂霜所寫七言詩的畫作。圖中,一位忙碌的家庭主婦,正偷閒陪孩子玩遊戲。說是偷閒,其實一點也不得閒,她懷抱著、哄著幼小的孩童,兩眼視線不離兩個稍大的兒女。孩子一個蹲在地上玩積木,一個正發現新大陸似的被啣泥歸來的燕子所吸引。小女孩見到燕子飛來,想必歡喜地驚呼,且呼叫母親和弟弟趕緊也一起看。
孩子見到燕子在屋簷下忙進忙出,一趟又一趟地啣來濕泥,在屋簷下築巢。而這次母燕所啣回來的泥土中,夾雜著落花,花兒的香氣也引來了蜜蜂。一幅簡單的圖,把「啣泥帶得落花歸」詩句詮釋得淋漓盡致。
燕子啣泥築愛巢,對天真無邪,懵懂無知的孩子來說,是一件好玩又有趣的事。小孩子看到小鳥飛來飛去總是很高興,但是這位承擔著家庭和輔育孩子重任的母親,心情可就大不相同了。
自宋代起,立春、立秋後的第五個戊日,被訂為社日。社日這一天要祭拜社神,是神人共娛的民俗節日。社神,相傳為古代共工氏之子,掌管土地與農業之事。社日也是婦女兒童的節日,陸游在《春社》詩中亦寫:「太平處處是優場,社日兒童喜欲狂。」
如此重要的節日,這位帶著三位年幼孩子的媽媽,竟然全給忘記了,可知這位主婦有多忙碌了。「禽鳥也知勤作室」,不正如這位主婦一樣地為家庭、為子女無怨無悔地盡心盡力嗎?
這首詩會被豐子愷先生當作護生詩來作畫,給予慈悲護生的詮釋,畫中所強調的是:這家人的悲心,讓燕子得以在屋簷下築巢而不被驅趕,這位主婦也從勤勞的燕子築巢行動中,得知歲月的更迭;孩童更從觀察燕子築巢、孵卵、撫育幼雛、幼鳥學飛等點點滴滴中,學習到成長。
如此家常的一幅圖畫和文字,卻叫人生出莫名感動,這就是文學和繪畫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