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海雲 笙音樂家天寬地闊

陳文馨 |2013.06.01
2771觀看次
字級

文/陳文馨 圖/馮海雲提供

中國現代笙史上,第一套指導笙教學的正規教材《現代笙音程與音階基礎教程》,今年元月由中國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發行,這套高水準的學術專書,具有笙教育的深度與廣度,可供全國高等音樂院校師生通用,教材作者正是中國笙專業領域的重量級人物——馮海雲教授。

笙現代化 畢生使命

一九五六年出生於北京音樂世家,其父馮俏成是民樂演奏家,家學淵源,馮海雲從十四歲開始學笙,一九七八年以兩首具有獨創性的創作曲報考北京中央音樂學院,以笙組第一名錄取,一九八二年畢業時因成績優異留校任教。

學笙至今四十多年,馮海雲對笙的探索鑽研與積極提升笙音樂地位的努力從未停歇。「在古代,笙是非常高雅的宮廷音樂,由於不被文人重視,漸漸淪落為鄉間的紅白場服務,據記載,孔子是很高明的笙演奏家,可見笙具有高等的歷史地位。」馮海雲認定未來笙音樂的潛力和發展,足以讓中國笙的音樂文化獨立於世界音樂之林,其內涵絕不低於古琴。將傳統笙的文化認知提高,以期達到陽春白雪般的人文水平,是他身為笙音樂家畢生的使命。

有鑑於海內外擁有人口最多的現代笙長期無專業教材,專業教師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馮海雲二○○七年回到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後,即刻著手編撰,並獲得國家資助計畫科研專案的支持,這套《現代笙音程與音階基礎教程》(上下冊)終於由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中央音樂學院院長王次炤親自作序。出版者的高度奠定此套書的學術價值與作者的歷史地位,也為「笙教學」樹立新里程碑,第一刷一千五百套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已售罄;馮海雲謙稱這是多年來為建設現代笙教學體系的第一步。

保有風骨 不如歸去

曾經移民澳洲二十載,馮海雲二○○七年應母校之邀重返北京,在二○○七年第一屆中國管樂周,他登台發表全球首演的創作笙文曲〈疏影協奏曲〉;二○一○年,英國BBC與蘇格蘭皇家音樂學院手風琴教授Phil組成的世界手風琴之旅首站訪問北京,慕名拜訪馮海雲,他以全英語透過攝影機,對全球觀眾娓娓介紹中國笙的悠久歷史及笙與各種簧樂器如手風琴、管風琴、口琴……之間的「祖孫」關係,並即席吹奏笙文曲〈江南月〉,對著全世界發「笙」,令遠道而來的訪客驚歎不已。

然而,生性淡泊無爭的馮海雲也發現,校園的「空氣」已非當年,隨著物換星移,學術殿堂的大環境丕變,他難以適應,當編撰笙教材的階段性任務已完成,他興起「不如歸去」念頭,二○一一年他又飛回澳洲,「從二○○三年到台灣停留三年,北京又四年,在外『流浪』了七、八年,也該回家陪陪老婆了。」他說得雲淡風輕。

逍遙樂活 閒雲野鶴

卸除公部門的層層框架後,有充足時間思考笙的發展、教學與創作,透過網路,他的教學空間更加寬廣。回澳洲,他自嘲為「自我流放」,其實享受著逍遙恬適的日子。擁有高檔攝影器材與音響設備的他,當雪梨天氣晴朗時,會拿出魚眼鏡頭,隨興拍下各處美景,貼在臉書與好友故舊分享;每日健行十公里則是他自訂的「日課」之一。事實上,馮海雲還是技術精良的多媒體製作專家,二○○三年曾經澳洲當地教會推薦來台,為嘉義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製作阿里山建院宣傳片。

人文土壤 發展佛樂

馮海雲曾於一九八六年被中國文化部以笙專業徵召,加入智化寺音樂文獻整理和「北京智化寺佛樂團」,因而接觸正統佛樂,身為笙音樂家,他關注的是五百多年的國寶級古佛樂的未來。

二○○三年馮海雲藉旅台之便,探索推動智化寺音樂的機緣,時隔十年,他仍心繫此願,感嘆坊間泛稱的佛教音樂為迎合社會潮流已淪為世俗化商品,過度粉妝虛矯的佛樂,因重視市場導向,而缺乏思想深度,馮海雲說,「太甜太膩了!」

「佛教音樂在展現莊嚴、神聖的宗教內涵,是攝心度眾的助緣,不應考量商業利益。」馮海雲排除個人對笙的喜好,客觀分析現前各式樂器中,笙的優雅質純內斂淡遠,最宜於表現佛教精神,尤以笙具足高中低音,能相互融和,最適合詮釋智化寺音樂的古樸自然無造作。

二十七年前參與智化寺音樂史料的整理與演出後,馮海雲深知其珍稀價值,多年來仍心繫古佛樂的命脈,畢竟當年十二名佛樂團員業已星散,僅存馮海雲這位天主教徒還關心著國寶佛樂的存亡,他期盼在佛教昌隆文化興盛的台灣,能有因緣由他親手播下智化寺音樂的種籽,有一天,五百多年的智化寺音樂在台灣生根茁壯,成為台灣佛教音樂的代表作。「台灣的人文土壤肥沃,是中華文化保存最好的地方,更是世上佛教最興盛的淨土,若能推廣原汁原味的正統佛教音樂,進而保存佛樂莊嚴的精髓,將是名垂青史的大功德。」他說。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