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光勝身障牧師為布農圓夢想

陳文馨 |2013.11.30
8620觀看次
字級
圖/陳文馨
六十歲的白光勝牧師自評七十歲的身體,有二十八歲的活力。圖/布農文教基金會提供
 年輕時的白光勝一表人才,當年的青絲今已灰白矣,圖為二十二歲時的他。圖/布農文教基金會提供
 各地大學生熱情響應白光勝的號召,在寒暑假下鄉擔任布農冬日夏日學校的義務教師。圖/布農文教基金會提供
 老老少少一 起採收青菜。  圖/布農文教基金會提供
 走進布農部落處處可見木雕藝術品。  圖/陳文馨

白光勝埋首在布農基金會辦公室的案牘堆中,往昔的青絲已花白,蓄小鬍子、光著雙腳,黝黑的臉龐刻著風霜,慈愛的眼神中有淡淡愁思,手臂表皮或因常年過度曝曬勞作而顯得粗糙,一對拐杖靠在桌沿,他不修邊幅的外表下,深藏著一顆細膩溫熱的心。
身障者求職悲歌
白光勝出生在一九五四年,三歲時感染了小兒痲痺,導致兩腿有七公分的差距,這終身的疾患讓他嘗盡人情冷暖,看透世態炎涼,卻也因著信仰,幫助他走出生命的晦暗。
不可改變的事實讓童年的白光勝立志長大後要自立自強,不可連累雙親,他品學兼優,初中畢業考上師範學校,正慶幸一圓老師夢時,不料開學一周後,被當時的校方以「四肢不健全」為由退學。轉讀台東高商後,他苦讀英文、勤練算盤、鑽研成本會計等商業課程,高三通過珠算一級檢定,畢業時正逢台東舉辦公務人員特考,他滿懷希望的蒐集報名資料,到省立醫院體檢,最終的報告卻被無情的蓋上斗大的「不合格」,理由是「小兒痲痺,不能參加政府的考試」。
連遭打擊後,白光勝認命的在家幫雙親務農,某日讀罷《聖經》,決定鼓起勇氣報考關渡基督書院,終於進了大學,在英語學習的環境中,他另選修日文,畢業時英日語文能力同步躍進。
畢業後,白光勝看到某外國航空公司徵才啟事,條件是諳英、日文、會計與珠算,正符合他的專長,於是很興奮的報考,筆試過關被通知到台北面試,白光勝暗喜:我因身障被拒於公部門外,民營企業唯才是用,翻身的機會終於來了。
總經理親自以英日語面試,對一表人才的白光勝很賞識,希望他次日就報到上班,當他起身道謝離開時,總經理看見他的跛腳,態度立即轉變,面有難色地說:「請等一周後的通知。」,直到三十多年後的今天,白光勝還沒收到那張「一周後的通知」。
謀職受挫,白光勝進入台南神學院研究所攻讀碩士,一九八四年畢業,偕同妻子李麗雪自願回延平鄉老家服務,延平地處偏遠,需要機車代步以利工作,他拿著體檢表到監理站報考駕照又被拒絕,因為當時法令規定「肢障者不能考駕照」。
園區如家勝似家
早年偏狹的政策,迫使眾多身障者被推擠在黑暗角落,白光勝屢被羞辱的遭遇,令他對身障人士的痛苦感同身受,返鄉服務後,於一九九三年成立布農身心障礙者及老人工作室,沒有獲得分毫補助,仍在基金充裕之際,養護了二十一位身心障礙朋友及老人;一九九五年布農文教基金會創立時,也將身障關懷列為社會福利部門的服務項目之一。
他和太太懷抱著麥子落土的精神回到故鄉,牧養工作千頭萬緒,部落青壯年大多離鄉謀生,隔代教養的孩子功課普遍落後,「改造命運首在教育」,他先在教會開辦課輔班,每晚親自輔導功課,寒暑假更成立冬日、夏日學校,號召各地大學生下鄉義務教學,由他提供食宿。
二十多年來,地處東台灣偏鄉的延平布農部落,已有百餘孩子先後考上公私立大學,優秀的布農青年分任教師、公務員、警察、護理人員……等,在各領域都有穩定的工作,更有人畢業後自願回基金會服務,白光勝看著孩子因受到良好教育而建立自信,更加堅持部落的兒童、青少年教育要持續辦下去。

勸請老爸 捐祖產
原住民以山林為家,打獵是他們的維生本領,當年卻在政府無預警下達禁獵令後,斷送生計,白光勝說:「原住民尊天敬地,是最愛護大自然的民族,我們只取足夠的所需,不會趕盡殺絕。」當三餐不濟、生活無著時,族人只好遠赴外地謀生,從事綁鋼筋、扛水泥、搭鷹架等危險的工作,山林的獵人淪為建築工人,下工後無有去處,於是三五族人齊聚喝酒解悶成了唯一消遣,白光勝感慨:「千百年來原住民的祖先世居台灣,堪稱是此地的主人,這優秀尊貴的民族,如今竟然四處漂泊。」
久居山林的原住民單純善良,常被惡質工頭欺凌,辛苦工作卻領不到工錢的悲劇時有所聞,白光勝不忍見同胞迷失在都市叢林,也不願看著原住民文化因人口外移而佚失,如何幫助族人洄游部落安居樂業,重建生命價值,是他的使命,一九九四年起,他嘗試開創一個兼具文化與經濟的場域,為布農族人規畫希望工程。
終止漂泊 安居樂業
一九九五年在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的協助下,首創由原住民成立的「布農文教基金會」,後經勵馨基金會的牽線,促成7-ELEVEN協助募款,得以在成立後不久募得一千兩百萬元,為布農部落初建工程奠定良好的基礎。
然而,基金會的運作僅需少數人力,若要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必須發展永續經營產業,於是白光勝開始編織布農休閒農場的美夢。
經營農場需要土地,白家在部落有兩甲多地,白爸爸整年辛勞的收成僅二十萬,白光勝勸請老爸將土地捐給基金會助他圓夢,可以利益更多族人,但老人家的觀念傳統,堅持祖產要均分給下一代,經過半年努力,終於說服老爸捐地。
布農文教基金會成立以來,從一個工作人員到現在九十名專職人員、四十名兼職人員,布農部落自給自足,至少幫助九十個家庭享有尊嚴的生活。「爸爸捐的土地每年創造二千萬的人事費,產值正如《聖經》五餅二魚的故事。」
白光勝至今名下沒有財產,但看到族人終止漂泊,回部落安居樂業,與他同心築夢,就是他最豐盛的資產。

蓋一處戒酒中心
族人酗酒造成生活失序被社會唾棄,是白光勝久藏心中的隱痛,為此他又有新夢想─—籌建戒酒中心,目前已找到一塊八百坪的土地,戒酒中心將成立協談中心,延聘醫師、社工員進駐,並規畫豐富的課程與生活規範,一年後戒酒成功者可以留任基金會員工。談起規畫,白光勝眼裡彷彿已看到脫胎換骨的族人昂首闊步走出去。
二○一二年一月,布農部落榮獲「休閒農場服務品質認證」,是台東地區的唯一,但這處原住民風味十足的旅遊景點,卻必須看老天爺的臉色吃飯,遊客常因颱風而臨時取消訂房和餐飲,致收支嚴重失衡。面對農場的龐大支出,白光勝迭有絕處逢生的創意,他接受訪客建議,不被動等客人上門,主動出擊,在網路行銷農產品,將自家安全無毒的農特產宅配到會員顧客府上。
已有口碑的布農健康蔬果時常供不應求,對於專案捐款人,基金會則回饋幾近等值的無毒優質農牧產品並寄送到府,白光勝說:「白白來,要白白去」,十八年來布農部落在風雨中跋涉,但白光勝想要改變族人命運的熱情從未熄滅,「我的身體看來有七十歲,但仍有二十八歲的活力。」他笑著說。
部落曾經接待一百二十位來自第三世界的牧者,當他們獲悉布農是經由會員、友善教會及台灣人的捐款,從無到有,對台灣人的樂善好施深表讚歎,白光勝很誠懇地說:「沒有會員,就沒有今天的布農。」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