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陽文教基金會執行長何美慧 老建築裡 找新生命

阮愛惠 |2013.05.25
6551觀看次
字級
一九五八年次的何美慧這輩子和老物件有很深的緣分,雖然她從事的一直都是新潮的行業。圖/林耀堂
螺陽文教基金會積極整理老街屋,並讓老空間有新用途。圖/螺陽文教基金會提供
懂設計的何美慧能改造老家具成為空間亮點。圖/林耀堂

一九五八年次的何美慧這輩子和老物件有很深的緣分,雖然她從事的一直都是新潮的行業。

三十多年前,她就在廣告公司擔任過AE、媒體、CF企畫;八○年初,她開始創業作台式老家具的收購和販售,在當時也是頂新鮮的事業。

如今,她管理著好幾棟百年老街屋,在老得不得了的空間裡,天天都在想著老建築如何找到新生命,好讓舊物件與新人類之間,建構起情感與記憶的橋梁。

新與舊,在宇宙時空的長流裡很難定義;但「守舊」與「創新」,卻是何美慧一生肩負的重要課題。

從祕書一職到現任螺陽文教基金會執行長,二十年來何美慧猶如基金會的保母,護持著每項活動的運作。從庶民化的音樂會、畫展辦起;到創辦「西螺大橋觀光文化節」;舉辦一系列認識古蹟、史蹟、收集文物活動;近年來帶領義工成功完成西螺延平老街的造街計畫,挽救被列為危樓的東市場,免於被拆除命運!

老街、老店、老產品,自此有了新氣象。西螺子弟開始返鄉、各地觀光客也慕名而來、大明星周杰倫的新片《天台》 更來這裡取景;以文創市集型態經營的東市場,四處可見藝術家的工作室。

盡情揮灑 西螺當畫布

熱愛藝術的何美慧一生抱持著畫家夢,年輕時父親也鼓勵她順性發展,曾經以為四十五歲退休之後就能全心畫畫,「想不到五十五歲了,還退休不了!」她笑著喟嘆,但她的人生大夢並未失落,她去師範大學讀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十多年來,基金會與鎮公所每年都盡量以活動經費增置公共藝術品,直到今年,西螺鎮的各個角落,已散置著十九件公共藝術,以一個僅有四萬八千人口的小鄉鎮來說,實屬難得。她藉由基金會串連了許多藝術家,也栽培了很多年輕的創意工作者,把整個西螺當成她的畫布,描繪她的「藝術文化鄉鎮」彩圖,她的藝術夢,踏實地構築在原鄉的土地,她真正地感受到生活的快樂,生命的豐足!



為傳宗接代 中斷創業路



自小活潑伶俐、能言善道,有「大姐頭」威儀的何美慧,當年考上銘傳商專商業設計科,天天畫畫,如魚得水,沒想到當時銘傳的校長包德銘卻說:「不要以為商設畢業會畫畫就好了,妳們畢業後雖不一定當老闆,但很有可能當老闆娘,所以要會看帳。」硬是在五年學程中,排了三年的會計學,「後來我很感激包校長,因為我現在知道什麼叫畫線支票,如何看損益表,當年所學至今都受用。」何美慧很感念地說。

「所有的學習都是有意義的」、「做到哪裡學到哪裡」,成了何美慧的工作準則。畢業後她進入廣告公司,每個部門幾乎都待過,而且做什麼像什麼。後來她決定創業,開設廣告公司,嘗到賺錢滋味,可說少年得志!

這時,何美慧也結了婚,先生是中學時代即認識的青梅竹馬。夫家經營當時西螺最大的書店,婚後先生留在西螺照顧店務。

某天,公公說了:「妳都結婚三年了,什麼時候給我們生孫子?女人家再能幹,也不能耽誤生兒育女的事!」先生因是單傳,公公的焦急情有可原,於是何美慧很有魄力地說:「好,給我半年的時間!」

將廣告公司轉讓給乾妹後,何美慧回老家顧書店。「那段記憶裡,就是大著肚子,成天都在流汗!」她笑說。那時還沒有網路,也沒有7-11超商,習慣台北生活的何美慧,在西螺唯一的樂趣,就是坐在櫃台看書和雜誌,看到頭也不抬,根本無心顧店。

生完孩子後,她的商專好友、藝術大師楊英風的媳婦王維妮找她合夥,想在楊英風美術館的其中一層樓開骨董家具店。

台式老家具是何美慧的最愛,她焉能不心動?於是她再次告別家鄉,北上做生意。她懂設計,會改造,店名叫「舊愛新歡」,代表她能讓收來的老舊家具脫胎換骨,成為另一個空間的亮點。

「舊愛新歡」後來轉移陣地,搬遷到銘傳大學旁,在漢雅軒藝廊二樓,易名「美合居」,以更高檔、更風雅的型態經營。何美慧賺了錢、也買了屋,生了第二個女兒,先生則在台北、西螺兩邊跑。

一年多後,婆婆又發難了。婆婆年事漸高,身心頻出狀況,她要求兒子和媳婦好好接手家業,不要再分居兩地。「如果我想維持婚姻,就一定要回去!」當時何美慧就有這樣的認知。她要婚姻,也願服從公婆的期望,但她知道一旦回去西螺,就沒有再賺錢的機會。但為了家人,她決心放棄賺錢。三十二歲這年,何美慧帶著兩大卡車的骨董家具遷回西螺。雖然難捨前塵,但此時鮭魚返鄉,正符合家族的期待,或許違拗自己的內心,但隨緣隨和的何美慧,就此回歸原鄉。



生活與生計 要兩全其美



何美慧初回西螺時,曾因買不到優格很生氣,因此每個月都要回台北血拚一下,「出出胸中一口悶氣!」後來她定下心來,開始參加讀書會,也參加扶輪社,建立起交遊的網絡,才開始對家鄉土地產生認同感。

一九九四年起,「社區總體營造」在台灣各地起動,新港地區在新港文教基金會的帶動下,成果有目共睹。何美慧有一位記者朋友,在過世前留下一個遺願,希望資源比新港還要豐富的西螺,也能成立基金會推動社區營造。

於是一群朋友共同籌募了兩百萬元,在半年內成立了螺陽文教基金會,何美慧因此展開了她這輩子最難經營的一個事業,而且是義務職的事業。「基金會做很多事都不能考慮營利,而且文化工作往往不是立竿見影的,真是萬事起頭難!」她說。所幸董監事很支持,西螺鄉親也很熱情,才能一步一腳印地走下去!

當初若不是家人「施壓」,何美慧至今留在台北的機率很大。依照她的興趣和工作路線,她估算,若一直在台北工作,如今最有可能擔任有線電視頻道主管或畫廊老闆。會不會比現在「好」?「不知道啊!如果只為了追求事業和賺錢,而不管家庭的需求,造成家人兩地分隔,必須南北奔波,一定很累,也會產生很多問題。總有一方要讓步,作任何選擇,都要考量多數人的共同需要啊!」她說。

而今,何美慧上班的地點─螺陽文教基金會,就在西螺延平老街上。婆家和娘家也都在老街上,公公、婆婆年歲已大,回西螺後才生的小兒子目前念國二。家人圍繞身旁,是何美慧精神上最堅強的後盾。誠如她打造老街推出的訴求:「人」,才是文化傳承及空間活化的最重要因素。先顧好「生活」及「生計」問題,才能想到其他層面。螺陽文教基金會在再造老空間的同時,也積極探討台灣小鄉鎮青年人力的回籠機制。有過兩次「回籠」經驗的何美慧,對這個問題,有深切感受及真實經驗可以分享呢!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