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之美】什麼是「前三三後三三」?

文/李蕭錕 |2024.04.02
259觀看次
字級
〈前三三後三三〉.水墨.宣紙 圖/李蕭錕

文/李蕭錕

憨山禪師在他的〈山居詩〉裡,提到「何須前後列三三?」他想說什麼?

憨山禪師,即憨山德清(1546年-1623年)俗姓蔡,字澄印,號憨山,法號德清,為明末四大高僧之一。

他有煙霞之癖,性喜山林,歸老,則依巖而居,一片身心如水如月,了卻他的晚年,何等自在。

他的〈山居詩〉是出了名的好,民國六十三年(西元一九七四),我讀文大研究所,曉雲法師上「佛教藝術」課時,沒事就提到他:「憨山憨山〈山居詩〉,同學們,人生煩惱憂患多,苟不能出離,何不讀憨山!」。

師父指的是他常攜於手邊的一本《高僧山居詩》,我們同學沒有一個人聽說過這本書,也沒有同學在意,下課後,我直奔台北,終於在羅斯福路的廣文書局購得,天啊!書中每一個字都認得,但沒有一首詩看得懂。

我這輩子重複買的書最多的,就算這本山居詩了。因為;第一,禪師們借寄情山水,而實猶佛陀說法,寓佛於詩;談的是日常雞毛蒜皮,穿衣睡覺、吃飯喝茶,一些微不足道之事,卻句句不離出離苦海、解脫生死;句句解脫生死,出離苦海,卻一句也無說;而讀者若能契悟了然,直下承當,則只會心一笑,一樣一言也無。

我喜歡在書頁內用各種色筆塗抹,遇到佳句,則於空白處,記錄心得,且多行草,密密麻麻,故全書毀之大半,不得不重買,繼續塗抹。

第二,這一生為生活,忽忽來去,四處搬家,積書如山,這裡丟,那裡丟,這本《山居詩》,同樣遭受丟毀命運,罪大不赦,固然,不得不補貨,即使買回來不看,如同佛經,放在案頭,也能心安。

憨山禪詩《山居詩》裡有一句名言,半是警世,半是調侃:

「半世業緣同夢幻,百年妄想等空華;歸來剩有青山在,豈忍將金去博沙!」

我這半輩子勞碌奔波,業緣深重,回想起來,如同幻夢一般;而人即使能活百歲,其實這百歲裡,幾乎都在打妄想執著,妄念紛飛,如同空中之花,虛度了年華,更浪擲了生命;而今,年老歸鄉,將歸於何處?大概只有青山依舊,只有那綠水青山能讓我這疲憊一生的老叟,得一安身之處,這如同飄泊在外的遊子,久客還家,如釋重負,這麼好的事,如今要我回到紅塵廛市,豈有如此愚者,願將手上的黃金,去換取一堆沙石?

他的另一首山居詩,更具體化描述禪者終日趺跏靜坐,湛然契心、了無罣礙的真實形影,又能以身為一個佛陀弟子的角色,不因避居山林,棄眾生於不顧,他仍如老婆心切,叮嚀再三,要眾生當時刻提醒自己,不起妄念,直取心源,當下體悟「是心是佛、即心即佛」:

「依巖結構草為庵,乍可容身止一龕,但得心源歸湛寂,任從世事付痴憨;三竿日上還高臥,丈室封雲不放參,佛祖直教蹤跡斷,何須前後列三三。」

我隨著山勢,依山築庵,但只如一龕大小,卻讓我更能專注於修行,任它紅塵裡那些不知如何安頓自己生命的痴憨之眾生,我心如如,湛寂清明,了無罣礙;在這裡,我可以睡到日上三竿;這斗室太小,幾乎整日全被雲封,但也省去來客登訪之累,因為他們找不到路;佛祖慈悲,他本來就是要我們修行人及眾生,對於一般生活鎖事,能免則免,能除則除,能斷蹤跡則斷,能斷了消息則斷,所以,來客至此,就不必前三後三,問我如何成佛,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問這問那了!

註:「斷蹤跡,斷消息」,即禪林用語「沒蹤跡」,又作沒朕迹、斷消息。原意即不留言語和行為之跡象;在禪林中,則指徹底大悟之人。此等徹悟之人,無論言語行履、語默動靜,皆能自然流露其任運自在,悠然無礙之境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