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新話】 56年前的童星巴戈 和《聖保羅砲艇》絮語

文/陳煒智 |2022.03.19
1193觀看次
字級

文/陳煒智

資深演員、主持人巴戈逝世,影迷憶起他童星時期的精采表演,讓人津津樂道的重要作品除了《婉君表妹》、《我女若蘭》,還有一部當年因故遭禁映的好萊塢巨片《聖保羅砲艇》(The Sand Pebbles)。

龍山寺外兒童小販

一九六五年《聖保羅砲艇》大張旗鼓到台灣和香港拍攝外景,天王巨星史提夫麥昆(Steve McQueen)、導演勞勃懷斯(Robert Wise)、女主角甘蒂絲柏根(Candice Bergen)等均來到寶島台灣,自一九六五年的十一月在台開鏡,一直拍到一九六六年的三月結束,基隆和淡水是主要的外景攝製地,最後在三月返回台北,於市區各處展開拍攝,包括迪化街、台北圓環等處均攝入鏡頭。

一九六六年三月二十一日上午,史提夫麥昆和甘蒂絲柏根在萬華龍山寺前拍攝兩人對手戲,下午移駕到南京西路徐外科,拍完之後,台灣的工作就告一段落。

當天稍早在龍山寺前的戲是這樣演的:麥昆飾演的水手為討好柏根飾演、從事和平慈善工作的少女,特地在廟前向兒童小販購買籠中小鳥兒,讓柏根在廟前放生,金髮美人打開鳥籠,小鳥兒一飛飛上藍天。

距今五十六年前,台北的天空湛藍清澈,鏡頭外數以千計的影迷圍著龍山寺的門口,鳥籠兒一開,小鳥遲疑沒有動靜,導演NG了幾次,鳥兒才終於噗噗振翅,飛騰而起。

那位扮演小販的少年,不是別人,正是巴戈。

鏡頭由巴戈拉開,只見他微微笑著,欠身向麥昆說了一句台詞:「六個銅板」。他所指的是每一組鳥籠的價錢。

巴戈的戲分就那麼一點點。但他在碩大無朋的電影畫面裡展現出來的童心與純粹,事隔這麼多年,依然分寸未減。

當時認知存在差距

《聖保羅砲艇》全片所展現之歷史複雜度和人性深度,宏大且深厚,以當年台灣的文化和社會環境,無論是主管單位或普通的知識分子,應該都很難接受這樣的作品。畢竟,影片切入歷史的觀點、角度和態度,與一九六六年台灣社會讀書識字的文化人,彼此間的認知存在一定的差距。

日裔演員Mako的船工苦力角色,戲分吃重,可是撞擊力道十分強大;秦沛飾演的學生角色台詞甚少,但為理想而犧牲的兩次重點出場,亮眼無比;更不用說老傳教士的角色,在片中自信滿滿,自稱是「日內瓦認證過」的「無國籍人士」,不懼任何政體、任何政治傾向的拉攏或排擠,一意孤行,認定他「自認」的「無國籍」身分,可以讓他自由自在行遍天下。

這些角色塑型,以及他們接連帶出的錯綜課題:歷史的、種族的、殖民文化的、國際局勢的……這麼複雜的線索、情緒和故事發展,即便在好萊塢,也都還要等到一九六○年代中期,在世界大戰結束之後的二十年,才有可能走得出這樣的深度與廣度,當時依然處在「動員勘亂時期」的台灣,應該承受不起這樣的認知撞擊和思考。

或許,當年禁了也好,把等待、沉澱和成長的時間拉長,我們今天再來看,更有意義。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