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趣聞】 民初的素食主義

文/王文隆 |2022.01.12
2061觀看次
字級
圖/豐子愷護生畫集

文/王文隆

常言道:「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如果飲食方式不當,烹調方法不佳,常會引發急性疾病,輕則腹瀉,重則穿腸,甚至有些食物有安全隱患,經年累月積累毒素,更使身體愈吃愈弱、愈吃愈虛。

病啊,是吃出來的!

當前國內對於豬肉安全的討論,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就是重視入口之食的表徵。不僅今日如此,民初亦復如此,當時雖普遍來說並不富裕,但對於食品安全的重視亦深,尤其表現在素食主義的主張裡。

曾經追隨孫中山,參加同盟會參與革命的劉思復(師復),就是民初推倡素食的聞人。民國創建後,劉思復創立民間團體「心社」,高舉無政府主義大旗,定下十二條社約:「不食肉、不飲酒、不吸煙、不用僕役、不坐轎及人力車、不婚姻、不稱族姓、不入政黨、不做官吏、不做議員、不做海陸軍人、不奉宗教。」他自己解釋道,不食肉、不飲酒、不吸煙,純粹出於人生理想,不是為了延年益壽,也不是以其為欺世盜名的幌子。

他為了提倡素食,曾於期刊發文,一則以醫學主張,認為常人之肉食品,經醫學檢驗,知其中含毒物質甚多、影響腦筋、汙染血液,腦筋腸胃血絡諸多疾病,往往因為肉食所致;其中又隱含傳染病之種子,為患尤烈,而素食者因不食肉,乃能得免。

一則以道德主張,認為人也是動物,人類食肉,必得殺生,無異於肉食動物自殘其類。以心理言,好生為人類之公性,上天亦有好生之德,因此主張擴充本性良德,倡議博愛的素食主義。

圖/豐子愷護生畫集

到了一戰爆發之後,人們震驚於世界文明的發展,竟導向自相殘殺的屠戮,便有素食主義者為文反思,認為人們為了口腹之欲,持刀屠戮生命,放任牲畜遭宰時的淒厲呼號,犧牲了無數物類的寶貴性命,愈使人心麻痺而迷失。如能推廣素食,則人心之淨化將漸變人類之暴戾,終能走上和平。

這般想法,在知識分子之間亦頗有流傳。一九一七年十一月底,有北京大學學生林明侯以肉食害人人盡皆知,且為衛生與經濟考慮,籲請學校食堂增添素食菜譜,使學生們有價廉而健康之蔬食可供選擇。

此外,為了推廣民間素食,住在紹興的王蓮航居士,於一九二七年創刊的期刊《大雲》中,也曾闢欄目,介紹素食食譜。在那個加工食品並不普及的年代裡,除米糧、葉菜與豆類外,所用的食材大多以麵粉、竹筍為主,採悶、醃、炸或晒的方式,也要經常變換口味,以免吃膩了。

孟子曾言:「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民初的素食主義,除了延續著孟子所言,高舉道德和仁慈為勸外,另憑科學檢證中,肉類帶毒的說法,尤其引上生物臨死之前會釋放毒素的說詞,勸戒世人拋卻肉食,改採素食。百年以來,這樣的說法仍能在你我身邊聞見,也持續發揮著影響。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