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中國史】 郭守敬:中國天文學的新高度

文/樊樹志  |2022.01.11
1448觀看次
字級
河南登封觀星台。元代由郭守敬主持建造,見證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曆法─《授時曆》的測量演算歷史,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天文台。圖/聯經出版社提供

文/樊樹志 

元初,波斯天文學家扎馬魯丁應元世祖忽必烈的徵召,來到大都(北京),帶來了天文儀器和新的紀年法《萬年曆》。至元八年(一二七一)設立了天文台「回回司天台」,由扎馬魯丁總管,吸收不少西域天文學家參與工作。郭守敬與扎馬魯丁進行業務交流,對阿拉伯天文曆法成就有了相當深刻的了解。

郭守敬(一二三一─一三一六),字若思,邢州(今河北邢台)人,祖父郭榮是數學家、水利學家,除了家學薰陶,他又師從天文學家、地理學家劉秉忠。一二六二年,由於劉秉忠的同學、左丞張文謙的推薦,郭守敬向忽必烈面陳水利建議六條,被任命為主管全國河渠的官員,次年提升為副河渠使,此後又提升為都水少監。他的主要貢獻是為元大都的城市建設奠定了基礎。

元大都新城的城址,是以金朝的離宮──太宗宮附近的湖泊(即今中海和北海)為中心設計的。這一片湖泊屬於高梁河水系,在此建造都城,出於長遠考慮:一是金朝的都城在戰亂中已遭破壞;二是蓮花池水源供不應求;三是為了解決南糧北運的交通問題。元朝面臨的漕運壓力,比金朝更為繁重,每年要從江南運送幾百萬石糧食到大都。

郭守敬提出改造舊閘河,另引玉泉山水來溝通漕運的計畫,得到朝廷批准後,付諸實施。把水源引入西山山麓的甕山泊,然後匯入積水潭(今什剎海),再接閘河,這就是叫做通惠河的新運河,從大都至通州全長一百六十四里,由郭守敬親自設計施工。今日北京的給水工程用京密引水渠,從昌平經昆明湖到紫竹院西北一段,基本沿用郭守敬當初的路線。

元朝建都於北京,必須對承擔漕運重任的運河加以改造,把運河的終點從洛陽、開封轉移到北京。淮河以南,邗溝與江南河迭經整治,仍可通行。全線獨缺山東境內泗水與御河之間一段,以及通州至北京一段。於是元朝先後開鑿濟州河、會通河、通惠河,溝通了從杭州直至北京的大運河。

元朝初年使用的《大明曆》,誤差很大,劉秉忠建議修改曆法。一二七六年,朝廷根據劉秉忠生前的建議,任命張文謙等主持修訂新曆,郭守敬等奉命進行實測。一二七九年,太史局(天文台)擴建為太史院,郭守敬出任「同知太史院事」,主持全國範圍的天文測量,設立二十七個觀測站,最北的觀測站在西伯利亞北部,最南的觀測站在西沙群島。在此基礎上,編成了新曆《授時曆》。

郭守敬在給皇帝的報告中說,《授時曆》重新測定天文資料七項,改革天文計算五項。《授時曆》推算一回歸年長度為三百六十五‧二四二五日,這個資料和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只相差約二十六秒,與現代通用的格里高利曆相同。格里高利曆是一五八二年羅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制定的,比《授時曆》晚了三百年。

郭守敬的天文成就,與三百年後的丹麥天文學家第谷先後交相輝映。明末來華的耶穌會士湯若望稱讚郭守敬為「中國的第谷」。其實,郭守敬比第谷早三個世紀,應該說第谷是歐洲的郭守敬才更確切。日本科學史家山田慶兒說,元代的《授時曆》「代表了中國天文學的最高水準」。



(摘自《圖文中國史》,聯經出版)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