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秀芃是出走為了返鄉

文/林果 |2021.10.23
4381觀看次
字級
藺草編織作品,優雅秀麗。圖╱掀海風提供
林秀芃(左)和夥伴劉育育(右),希望國人看見農村的價值。 圖╱掀海風提供
賣芋頭籌募課輔經費。圖╱掀海風提供
掀海風團隊,人數不多,能量驚人,林秀芃為右1。圖╱掀海風提供
掀海風 圖╱掀海風提供
經常有外地人參加掀海風在地走讀活動。圖╱掀海風提供
掀冊店成為溫書、學習、成長的多元空間。圖╱掀海風提供
書店舉辦各式各樣的學習活動。圖╱掀海風提供
食農親子共學團走在田間小路上。圖╱掀海風提供
掀冊店成為當地學子打開世界之窗的基地。圖╱掀海風提供

文/林果

31歲的林秀芃,在新加坡當小留學生期間,面對同學對台灣的好奇,發現自己除了豬血糕、臭豆腐,居然不知如何更深入介紹台灣的美好,或台灣獨特的文化有哪些,當下省悟:「原來我一點都不認識台灣。」

各有語言溝而不通

返台就讀台大法律系期間,為了加深對社會的關注,她加入學校新聞社,因而接觸「樂生療養院抗爭」、「苑裡反瘋車」等社會運動,深受震撼之餘,感歎:「法律是為了解決人的事情而存在的,也是社會解決紛爭的最後底線,但我卻在抗爭過程中,看到太多法律無法解決的事。」

「法律人,一般人,鄉下人,各有各的語言,有時看似在對話,其實是無效的溝通。」多次參與社會運動,也讓林秀芃反思:「抗議有點像游擊隊,哪裡有問題打哪裡,但社會運動的核心,不應是反對,而是溝通。」

歸根究底,許多不當開發,是因為地方價值沒有被彰顯,朝野都認為農田沒有價值,才會拚命變成工業區,把農田變道路。苑裡雖小,但地方紋理豐富,依山傍海,有田有水圳,有生活的痕跡,不是一個空白的地方,如何讓人感受土地和農田的魅力,讓林秀芃和夥伴決定扎根苑裡,創立「掀海風」。

學獨立讓父母放心

林秀芃從「反對」到「返鄉」,第一關,便是面對來自父母的反對。「第一年最激烈,為了避免衝突,決定經濟獨立,也不回家。」台北、苑裡兩頭跑,身兼4份工作,至今創業第8年,才有固定薪水。「我不覺得挫折,因為一開始就不是以賺錢為目的,加上鄉下消費水平低,住夥伴老家,鄰居也會不時送來蔬菜,所以吃得還不錯。」

有了時間和距離做緩衝,父母看見她的堅持,漸漸放心和放手,這兩年疫情爆發,也意外幫助融冰。「只要他們不反對,就是給我最大的支持。真正的彼此關心,比陪在身旁更有意義。」

其實林秀芃的父母,都是成長於鄉村的都市人,當大人說「摸蛤蜊兼洗褲」時,林秀芃不解父母臉上的笑容,直到她第一次下田、在水圳洗腳,一種陌生又熟悉的感受,瞬間將兩代生命經驗連結。「當下,真的很感動,完全無法用言語傳達。這是我參與社運後,才真正感受到的事。」

青年下鄉連結土地

「想讓別人認識苑裡,就必須先認識自己。」2014年,掀海風從零開始,一步一腳印,深入訪談在地人,進行田野調查,嘗試下田務農,而不是只有寫文案、設計、包裝。「雙方是平等的,並不存在上下階級關係。每個議題都需要大量跟地方溝通,把時間花在人與人之間信任感的建立,而不只是一個過路客。」

苑裡有台灣獨特的藺草產業史與編織工藝,在梳理其歷史脈絡後,「掀海風」一方面以文創思路賦予產業新面貌,另一方面,也將藺草工藝帶到荷蘭,進行工藝交流。

在善用農地上,「掀海風」宣導友善耕作,串連友善小農,上架電商販售。另針對當地郭芝苑音樂家故居,進行老屋調研與展覽。開展「教芋部」活動,統銷芋頭幫助小農也幫助學生,再鼓勵受助學生回饋鄉鎮。

始終圍繞公民議題

近年,苑裡「海風季」更打出知名度,每年捲動全台4千多人參與,讓外地人驚豔,在地人驚訝。海風季中的音樂表演、市集、手作DIY,看似是藝術文化活動,但核心始終圍繞公民議題。

例如苑裡市場火災前後的重建與保存,開啟不同世代開始對話,有趣的是,老一輩傾向建設新的,年輕人卻想要保存舊的。「掀海風」於是藉由攤販訪談、展覽、榕樹下論壇、建築模型、重回火災現場撿拾殘物……等,凝聚所有人對未來的期望和共識。

「其實不同世代都希望苑裡好,但做法上卻有很大的落差,中間需要溝通。全新和全舊之間,不是只有0和1的選擇。」如今,苑裡人逐漸學會如何跨世代溝通。

掀冊店 捲動巨大能量 

7年多來,舉凡農業、文化、工藝、教育、社運……苑裡處處都有「掀海風」的身影,很多人十分好奇,在人力極其精簡下,為何這群年輕人能爆發如此巨大能量?

林秀芃笑說:「可能因為我們沒有錢,只好想辦法捲動更多人進來,讓每個人都發揮最大的價值。」

書店股東有洋蔥

2018年,團隊成立「掀冊店」,一位不願露面的神祕工程師堅持入股,只因小時陪他度過童年時光的書店倒了,所以他想入股「掀冊店」,讓書店陪著小時候的自己。

林秀芃說:「一開始,我們也不知道開書店是否正確,但現在,我覺得這是最有意義的事。」不從「怎麼賺錢」出發,而從「人與知識的交流」為目標,連林秀芃也沒想到,在學生口耳相傳下,意外成為當地學子最愛的讀書中心。「我們為此特地設計一個60元菜單,讓學生可以待一整天,不用再去便利商店讀書。」

打開世界的門窗

書店一位常客高中生,不知如何準備升學資料,向林秀芃請教。「學生對於選科系、學校,其實很迷惘。」她認為這絕非個案,於是決定舉辦座談會,邀請外地學長姊,回來分享科系。

有學生每場都來聽,之後不禁感歎說:「以前從來不知道,原來世界這麼大,但就怕自己考不上。」讓林秀芃頗有感觸。「或許『掀冊店』最大的意義,是陪伴他們一段路,給他們心理上的支持和自信,打開他們對世界的想像力。」

但或許,掀冊店的意義,遠大於林秀芃的想像。當學生備審資料寫著「由下而上,社區營造」;三年級小學生說長大後要加入掀海風團隊;隔壁村里的學生說將來也要開書店……過往平靜的苑裡小鎮,早已掀起許多希望的浪花。

返鄉先自我認同

「鄉下人拚命把孩子往都市送,另一方面,又看不起留鄉打拚的年輕人,認為是『魯蛇』,這都是對土地的自我認同有問題,近年世界漸漸提倡『反過度集中都市發展』,到都市打拚的社會趨勢已在改變……」林秀芃延伸多年來的在地觀察、田野調查,客製化苑裡走讀行程,接受團體參觀預約,讓外地人深度認識苑裡,在讚歎聲中,逐步建立苑裡人的自信心,認同自身與農村的價值。

出走,或許是為了回家。林秀芃建議有志從事地方創生的年輕人,可以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或許在短時間看不見成果,但一定可以改變些什麼。「做自己覺得有意義的事,還能讓身邊的人開心,就是我覺得最幸福的事。」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