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與記憶系列之二】 語言、文字與語意記憶

文/賴昶亘 |2019.10.08
3007觀看次
字級

文/賴昶亘

我們在前一篇文章提到,每日課業學習的內容,都暫時儲存在腦中名以海馬迴為主的短期記憶系統中。但既然只是暫存,就意味著很有可能一段時間後消失不見。

那麼,這些課業內容如何能在歷經長時間之後仍然保留下來,成為我們應用在生活中,甚至是面對考試的資源呢?就比如小學時背的九九乘法,如何一輩子地保留在我們的記憶中,隨時幫助我們與人交易呢?

在說明短期記憶如何成為長期記憶之前,我們必須先從『符號』的角度,重新思考課業學習的內容與意義。提到符號,我們第一個會想到的,大概就是兒時塗鴉的內容吧。圓形加上放射狀的線條,象徵了太陽;幾個三角形的排列,就成了遠方連綿的山峰。

拿『語言』與『文字』的關係做說明,也許更能清楚說明『符號』的意義。人類從哇哇墜地開始,就活在以聲音為溝通媒介的環境之中。嬰兒痛了、餓了發出哭聲,滿足了會發出呵呵笑聲,都能傳遞一定的訊息意義給周遭照顧他的大人們知道。相對的,照顧嬰兒的大人們所發出的語言聲音,也就形塑、建構了嬰兒重要的聽覺內容。長此以往隨著個體的成長,絕大多數的人類都能在一歲左右,開始牙牙學語,自然而然地發展出與人溝通的能力,進而順利地生存在人類世界當中。

雖然我們常把『文字』跟『語言』劃上等號,稱之為『語文』,但實際上,兩者是關係有所交集,但內容各有偏重的兩種概念。以現實生活中的情況為例,一個人——或稱為『文盲』——可能無法認知由『文字』組成的交易契約內容,但仍能辯才無礙地在市場中與人溝通,進行買賣。從這個角度來說,『文字』其實是一種工具,必須經由後天的學習才能熟悉地掌握、運用;但科學家在研究後告訴我們,經過幾萬年的演化,學習、使用『語言』是絕大多數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所以,嬰兒隨著成長會自然而然地牙牙學語,掌握『語言』;但『文字』作為一種符號工具,它的基本概念以及依此建構的龐大內容與意義,卻必須人們用長時間的生命去學習。沒有學習,就無法掌握;沒有掌握,就無法自由地運用。

語言是一陣陣的聲音,它所反映的意義隨著聲波很快地產生又很快地消失;『文字』作為一種符號,則可以穿越時間、空間,將特定時空的思想內容保留下來。由語言、文字所構成的內容與記憶,科學家將其稱之為『語意記憶(semantic memory)』。這些無形的內容,在每日的課業學習中,暫存在我們以海馬迴為主的短期記憶結構中,之後則在每晚的睡眠中,轉存為長期記憶。睡眠如何將課業學習所得的語意記憶轉化成為長期記憶呢?且待我們下回說分明。(待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