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作家】彭怡平 一堂法國教我們的文化課

郭士榛 |2019.04.07
3027觀看次
字級
《這才是法國》圖/商周出版提供
作者彭怡平 圖/商周出版提供
在法國,社區內的旋轉木馬讓孩子們快樂遊戲。圖/商周出版提供
美麗的建築空間讓民眾享受生活。圖/商周出版提供

文/記者郭士榛

安格爾是十八世紀末的法國知名畫家,有一天他邀請許多收藏家到他家作客,這些收藏家內心很是激動,認為當天應會再買到好畫收藏,餐會之後安格爾邀請收藏家進一大房間內,但室內並沒有任何畫作,只見安格爾拿起一把小提琴陶醉的演奏者,長達數小時。

《這才是法國》的作者彭怡平表示,安格爾雖是名聲遠播的藝術家,但他最鍾愛的,卻是拉小提琴,充分展現「終其一生的嗜好,但不賴此維生」,彭怡平以此鼓勵經濟繁榮、但欠缺理想的台灣社會,能夠像法國人一樣,無論生活狀況如何,都能不放棄自我內在的精神涵養。

在法國留學、工作長達二十八年的彭怡平,近期將她對法國的觀察、體驗,整理出一本多元、豐富、含括各個面向的著作《這才是法國》,她期望「他山之石,可以攻錯」,透過本書全方位、多面向、深入的剖析,引領眾人思考,希望為台灣找到一條可供借鑑的道路。

打破民眾既定成見

近十五萬字的《這才是法國》,內容包括:「藝術與生活」、「歷史與人文」、「經濟與能源」、「社會與政治」、「兩性平權」等五大領域,可一窺當代第一個實現民主政治的法國,如何因應各種轉型浪潮與挑戰。

彭怡平在法國巴黎第一大學造型藝術所電影電視系完成學業,畢業回台工作,內容包括寫作、教書、展覽等,每個工作都與法國密不可分,彭怡平深切感受到,法國的文化藝術是深植於法國人生活中、內心裡,至今才能過著浪漫生活。

總想為台灣貢獻一己之力的作家彭怡平表示,她發現台灣人對法國的印象只有美食、時尚、名牌,這本書要打破大家對法國的既定成見與意義,重新認識法國,同時也要認識台灣,因此在書中的每一個篇章中會導引到台灣,更重要的是讓讀者重新思考。

彭怡平明白地說,在法國不論文學家、藝術家都有其社會意識,社會公義長存內心,「身為貴族的文學家雨果為何備受法國人推崇,他寫了《悲慘世界》引發法國人對社會底層人士的愛心,主要希望法國社會更好,我們才能看到現在的法國。」

深有感觸的彭怡平強調,「公平正義不是口號呼喊出來的,必須透過教育和潛移默化,在人們心田中注入美和善,追尋體認美善能量,不但帶給自己幸福,也可以帶給他人幸福,這樣的社會才會更好。」

為完成此書,彭怡平放下手邊工作,花費一年多時間,同時提出二十個當代法國社會所遭遇的問題。彭怡平表示,台灣大部分人都只談論自己的困境,但是,世界上兩百多個國家哪一個沒有遇到困境?當每一個遇到困境的國家都只談論自己,卻不思考別人其實也遇到同樣的狀況,藉由此書,可以學習別人的經驗來幫助台灣找到更好的解決辦法,而這也彭怡平寫這本書的最大目的。

彭怡平期許此書能讓台灣與法國產生連結。因為「在法國生活,走到哪都是文化」,彭怡平舉例,法國不管是社區圖書館、甚至主題圖書館,其命名皆是以對人類具有貢獻的文學家、學者或思想家,像是法國十九世紀著名作家巴爾扎克、啟蒙思想家狄德羅等,彭怡平說,當民眾經常看見這些名字,進而想要了解他們,就會開啟閱讀習慣。

不是崇拜而要反思

法國人也非常重視歷史,很多東西都會保存起來,那怕是一家電影院、咖啡館,牆上均掛滿或擺滿了具有歷史意義的物件。彭怡平說:「文化並不是束之高閣的東西,法國人不談,因為法國人的生活就充滿了文化及藝術,不需多談了。」

在台灣,看電影是單一的娛樂,但在法國看電影就是一個教育,彭怡平強調,法國人對影像教育是從托兒所到學齡前五歲孩子是一個階段,但片單中不只是卡通片,也還有一般的電影,五歲至十歲又是一個階段,教他們怎麼創作影像,在所有電影院中,可看到法國政府為孩子們所安排的特色小小孩電影院。「電影院中不只是放電影,其空間給人的印象如同置身另一國度,售票員不只是售票,也會和買票者說他對電影的感想,邀請電影相關人員,像是導演、演員或和電影相關協會人員來參與映前映後活動,幫助觀眾看完電影後有更深層的體會。」

談至此,彭怡平突然很不開心,「有天我經過一家餐廳,看到一個老媽媽和兒子、孫子一起吃飯,可是老媽媽一直在發呆,因為她的兒子、孫子都在看手機,食物就放在他們眼前。」彭怡平說,在法國是看不到這樣情況,因為政府透過政策,透過各式各樣努力,將人民注意力都放在更美好的事物,讓他們心田注入生命活水,有著內心主幹,不受社會其他事物影響。台灣真應該向他們學習將藝術和生活結合。

書寫《這才是法國》時,彭怡平領悟到四項見解,「在法國生活時感受文化跟呼吸、吃飯、喝水一樣自然;法國人非常重視哲學,在談論文化藝術之前他們會先有思想;法國的藝術一定會談及社會,藝術家們會以藝術作為手段去激起社會大眾對於社會上各種議題的關心;最後,法國的藝術非常重視國際觀還有多元化。」

彭怡平認為,盡一己之力讓這個社會更好是身為文化人及知識分子應盡的義務,她期許閱讀後不是一昧地崇拜法國,而是反思台灣的問題,並正視當下的生活處境。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