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趨勢】該讓機器人搶飯碗嗎?

文╱艾莉莎.奎特 譯╱李祐寧 |2019.03.17
1813觀看次
字級
圖/八旗文化出版提供

文/艾莉莎.奎特 譯/李祐寧

有鑒於機器人的勢力日漸龐大,高科技主義者如伊隆.馬斯克(Elon Musk)和比爾.蓋茲(Bill Gates),也關注到了此一趨勢和令人憂心的問題。舉例來說,比爾.蓋茲提出政府應該對那些使用機器人的公司課稅,並以這筆稅收成立基金,去幫助失業的人類員工,讓他們接受職業訓練好擔任其他不會被機器取代的工作。

我所遇到的機器人不再是TED演講中的抽象概念,而是成為中產階級的職場對手,我發現這些機器人已經導致許多人的工作可能會、即將會、甚至已經因為自動化而被取代。在此之前,多數的失業都發生在自動化產業及工廠中。現在,自動化的觸角甚至延伸到更多如看護工作或駕駛卡車等職業中。

然而,護理師和藥劑師不過只是個起點,許多在過去被視為坐穩「中產階級」的職業領域如汽車產業、記者、法律等,如今也嚴重受到機器人的威脅。例如,正在進行為期十年測試的戴姆勒(Daimler)自駕卡車,威脅到卡車司機們的工作。卡車司機此一行業的終結,或許會對活生生的家庭造成嚴重的破壞。

可怕的「過剩人類」之說

根據二○一三年由麥肯錫全球研究針對破壞性創新(disruptive technologies)所進行的研究指出,隨著「知識工作自動化」的情況愈來愈普及,高階技術工作者或許將面臨極大的危機。一項在二○一六年由埃文斯數據公司(Evans Data Corporation)針對五百五十名軟體程式開發者所進行的調查發現,有百分之二十九的人擔心自己會被人工智能所取代。確實,開放技術策略公司(Open Tech Strategies)的共同創辦人卡爾.佛吉爾(Karl Fogel),就曾使用「過剩人類」此一可怕的描述。

銀行助理被線上銀行系統所取代,電影賣票人員則被電腦化的機器招待員所取代。近期,一份由市場調查公司所進行的研究指出,到二○二一年為止,目前由美國人擔任的工作中,有百分之六將因為機器人的出現而消失,而這些失業的人口之中,絕大多數為中產階級工作,如藥劑師或某些領域的律師。目前,無論是法律或稅務服務領域,都已經出現了軟體取代人工的情況,而後者被取代的趨勢,更是難以阻止。

我想起了雷.布萊伯利(Ray Bradbury)的短篇小說《細雨即將來臨》(There Will Come Soft Rains),一部背景設定在二○二六年某個早晨,關於一間被電腦所控制的屋子的故事。在未被解釋的大災難(如核子冬天)過後,這座富足卻空蕩的屋子裡,沒有任何一個活人,但設定好的吐司機和機器人管家卻依舊為著這空無一人的家庭,努力工作。

我忍不住想著,利用機器人來取代那些經常能向上流動、且受過良好訓練的職業如護理師,是否明智?難道我們不該總是將捍衛人與其勞動力作為第一考量?

(摘自《被壓榨的一代:中產階級消失真相,是什麼讓我們陷入財務焦慮與生活困境?》,八旗文化出版)

【作者簡介】
艾莉莎.奎特(Alissa Quart)

現居紐約,曾任教於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並於2010年成為哈佛大學尼曼研究員(Nieman Fellow)。目前擔任非營利組織「經濟困難報告計畫」(EHRP)的執行主編,該組織致力於報導不平等的社會現象。曾為《紐約時報》周日專欄、《大西洋月刊》、《倫敦書評》、《紐約週刊》等眾多媒體撰稿,並持續擔任《哥倫比亞新聞評論》專欄作家與特約編輯。另著有《商標少年》(Branded)、《溫室兒童》(Hothouse Kids)、《造反》(Republic of Outsiders)等書。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