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全集2】六祖壇經講話 坐禪品第五 問題講解4

星雲大師 |2018.12.15
1977觀看次
字級
圖/新華社

(四)妄固縛人,淨如何縛人呢?
禪宗三祖僧璨大師的《信心銘》說:「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凡人居世,大都是用分別心來處理人事,用愛瞋的念頭來看待人事,因此,得失之心、好壞之心、善惡之心便油然而生,甚至在揀擇、分別裡,還有種種的比較、計較。

然而所謂「至道」,也就是究竟的佛法;至道並無特別深奧之處,只要我們能捨離分別心,把是非、善惡的觀念去除,當下自能「洞然明白」。

然而「不分別」並不是要我們完全沒有是非好壞的觀念,而是要我們用無分別心,用平等的觀念來看待世間的差別對待。世間的是非、好壞、善惡、有無,如果你執著它,就會成為障道因緣,因此學佛修行,有了煩惱、妄想固然不好,如果一心執著於求證真如涅槃,這也是一種病態。因為煩惱虛妄固然可以束縛我們,清淨涅槃一樣能夠成為障礙。正如鐵鍊子可以鎖人,金鍊子一樣能綑綁我們;又如烏雲可以遮蔽天空,白雲一樣也能遮蔽天空。

因此,《金剛經》說:「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我們要渡河,如果沒有船,自不能得渡;有了船,渡過了河,便要捨船上岸,總不能背著船走。因此佛法的一切修行,例如念佛、參禪、禮拜、布施、持戒等,當你得度以後,這一切法門也一樣要放下。你不放下,執著參禪,執著打坐,又如何能解脫自在呢?

佛教有所謂大乘、小乘。大乘菩薩的修行,就是心不著物,他的心不在對待法上分別,因此煩惱與涅槃在他看來是一而不二,他把煩惱當作涅槃,所謂「煩惱即菩提,菩提即煩惱」。但是小乘的羅漢就有分別,有計較。在《維摩經》中有一段記載:很多的大乘菩薩和小乘羅漢聚集在維摩丈室裡,有一位天女從空中撒下很多美麗的花朵。這些花朵飄落在菩薩身上,隨即掉到地上,可是花朵落在羅漢身上,就黏在衣服上面,任憑羅漢用手去拂除,還是彈不去。

這是比喻菩薩的心中不著一物,所謂「佛來佛斬,魔來魔斬」,因此,能讓心中空無一物,則不但煩惱不會執著,涅槃也不會執著。而聲聞、羅漢,這些小乘心有所執,因此,縱使煩惱妄想能斷除,他也是被真如涅槃所束縛。所以,在佛教裡認為,小乘的聲聞、羅漢執著一切諸法而來參禪打坐,就如同蠶之吐絲,束縛了自己的法性,把自己的圓明真智給法執綑綁了。如同一個人有病,要吃藥,病好了,就不要再執著這個藥,你執著這個藥,也能成病。

(五)如何能不見別人的是非、善惡、過患呢?

人,往往只看到別人,看不到自己。由於自我的觀照不夠,因此產生煩惱;如果我們懂得觀照自己,常常自我反省,並且待人以寬,律己以嚴,遇到事情的時候,能夠把自己和別人的立場對調一下,想想如果我是他,他是我,那個時候,平等心、無分別的心就會生起,也就不會過於計較人我之間的是非、善惡與過患了。

尤其,學佛修行的人,和別人相處,「要觀德莫觀失,要隨順莫違逆」,凡事看好的一面,不要太計較過失。所謂「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何況即使沒有過,我們本身有時也會製造一些誤會,如果只站在自己的立場,做不當的要求,導致珍貴的友誼、親情因而破壞,殊為可惜!所以,我們能夠觀德莫觀失,凡事多往好的方面看,多觀照自己,多反省自己,多要求自己,不要太計較過失,自然就看不到別人的是非、過患了。

因此,如何才能不見別人的是非、善惡、過患呢?最要緊的,是要淨化自己的心,淨化自己的看法。也就是要有如下八種心:

●平等心:就是無分別心,例如佛陀視每一個眾生都如佛子羅睺羅;如果我們能把天下的人都看成是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這就是平等無差別的心,就不會見到人家的過患、善惡。又如別人的身體上害了一個瘡,「好髒喔!好難看喔!」你會討厭。如果是你自己的手上、身上害了一個瘡,你不但不嫌棄它,還會好好照顧它,替它敷藥,替它包紮,因為這是我的。你能把人我之間,用平等心去看待,自然看不見別人的是非、過患。

●慈悲心:慈悲的意思是:慈能予善、予樂;悲能拔苦、除難。就是我願意幫助你去除困難,去除痛苦,帶給你幸福、安樂。你用這種慈悲心來待人,別人縱有不是,也會以一種同情心、憐憫心去包容他。中國四大菩薩中的大悲觀世音菩薩,為什麼信徒都歡喜把他供在家裡的客廳,或者特地設立佛堂?為什麼每個人都把家裡最好的地方讓出來供奉觀世音菩薩?這是因為我們需要慈悲,因為觀世音菩薩是大慈大悲,大慈大悲無處不可以到達。所以,我們有了慈悲心,做人處事真是無往不利。

●廣大心:就是包容心,所謂「宰相肚裡能撐船」,宰相的心胸可以包容一個國家、人民,所以他能做宰相。佛陀的心能包容天地,等同虛空,所以,他是佛陀。彌勒菩薩大肚能容,能容納好與不好的一切事情,所以,他心寬體胖。

●空無心:虛空能容,所以能成其大。虛空裡森羅萬象,無所不包;我們的心也要像虛空一樣,對於是非、善惡,以虛空的心來看待,用虛「無」的心,空去一切。無,並不是叫我們糊塗,無心是大智若愚,無心裡面自有更大的智慧包容一切。

●般若心:般若就是最高的智慧,學佛最主要的,就是要開發自己的般若智慧,用般若的智慧來看世間,處理世間。例如,有了般若,就會明白佛和眾生是「二而為一,一而不二」,佛是已經悟道的眾生,眾生是還沒有悟道的佛。雖然悟道有先後,可是人人本具的法性,是沒有先後分別的。所謂「生佛平等,自他平等」,你懂得自他平等,就能把世間的差別現象統一起來,從差別裡認識人我一如,就能不見別人的是非、過患。

●感恩心: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是時時心存感恩的人。用感恩心來待人,則人人都是善友;用感恩心來處事,則處處都是淨土。例如感謝別人過去說過我一句好話,給我一個笑容,跟我點過頭,和我握過手。別人對我的一顰一笑,一舉一動,都是值得我們感謝的。果能如此,還有什麼可以嫌棄別人,還有什麼值得計較的呢?

●助道心:別人對我好,固然要感恩;縱有不好,將之視為學佛的逆增上緣,自然不會心生不滿。如果能進一步發心布施佛法真理給人,幫助別人學佛入道,能以此助道心待人,自然不見別人的過患。

●惜福心:惜福就是珍惜自己的福報,平時要能節儉,不奢侈浪費。因為自己對物質的欲望太多,不能滿足,看到別人有錢,則容易心生嫉妒。所以,自己要有惜福心,自然就會淡泊物欲,自能不見別人的是非、過患。

總之,六祖惠能大師提倡參禪,禪不一定要坐著參,重要的是把禪融入到自己的思想觀念裡,融入到自己的生活裡。禪,能溝通人際、物我的關係,禪能把我們帶入到一種滿足、安樂、平等的世界裡,禪是幫助我們證悟真如自性的。如果我們有了禪,自然就不會見到別人的是非、善惡、過患。

因此,學佛修行,要緊的是了知諸法平等,自然能證悟到清淨平等的安樂。像小乘的聲聞羅漢們,討厭喧囂煩鬧,太熱鬧了,就不能安靜修行,非要找一個清淨的地方閉關才能修行,這就如同棄麵求餅,我不要麵粉,但是我喜歡吃饅頭、燒餅。要知道,饅頭、燒餅是從麵粉調製而成的,你不要麵粉,哪裡有饅頭、燒餅呢?所以修行不是逃避世間,而是在世間的五欲六塵裡,能不畏懼,不被五欲六塵左右,能在生死塵勞裡才有真如涅槃可證。所謂「熱鬧場中可以做道場」,能夠在鬧中取靜,才是真靜。所以,只要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假圍繞?

說到虛妄縛人,清淨也能束縛人,再舉一個譬喻,例如,修淨土念佛法門的人,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為什麼要念佛?為了要對治心裡的煩惱、妄想,也就是要用念佛的正念來對治妄念。但是念佛的一念也是執著,正念也還是有念;因此,最高的境界,就是要用無念來對治正念,也就是說,真正的念佛要念到「念而無念,無念而念」,這才是真的念佛。

過去,禪師們的修行,所謂「任性逍遙,隨緣放曠,但盡凡心,別無聖解」,意思就是不必過分計較是非善惡,因為「法無善惡,善惡是法」。法在於人說,所謂:「正人說邪法,邪法也成正;邪人說正法,正法也成邪。」正如一個善於用藥的醫生,砒霜、毒藥都能夠治病。因此,學佛修行,若能「勘破、放下、自在」,是則妄固然不能縛人,淨也縛你不得!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