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遨遊藝事】 北京 天寧寺

文/林政儀 |2018.03.14
2347觀看次
字級
天寧寺接引殿與後方的舍利塔。圖/林政儀
天寧寺舍利塔。圖/林政儀
天寧寺舍利塔塔身。圖/林政儀

文/林政儀

每次到訪北京,除了看古寺建築外,就是逛博物館了;而在北京諸多博物館中,首都博物館是我最常走訪之地,一則是因首博的交通方便,一則是首博不時與北京故宮合辦展覽,在此欣賞故宮藏品可免去人群壅塞,令人心悅神怡。

首博附近有一名勝──天寧寺,是北京名剎,每訪首博之際總動念參訪禮佛,然而幾年下來竟無一次成行。今年二月初,趁著農曆年前的北京行,決意此行捨首博而訪天寧寺。

說起天寧寺興建的緣起,可追溯至北魏孝文帝年間啟建的「光林寺」,後經歷多次改朝換代,寺名也一再更名。至隋代時,隋文帝在因緣際會下獲得佛舍利,下令在中原三十個州建造舍利塔,分別供奉佛舍利,如法門寺、光林寺(即天寧寺)等寺,隋仁壽二年(六○二年)佛舍利供奉入木造舍利塔內,並將光林寺改名為「弘業寺」;唐玄宗開元元年(七一三年)將弘業寺改為「天王寺」。

然而,歷經兵荒馬亂的戰爭,隋代興建的舍利塔早已毀壞。直至遼代,遼天祚帝天慶九年至十年(一一一九~一一二○年),天祚帝的叔叔「耶律淳」主持建造如今的舍利塔。(見註)

元代末年天王寺毀於兵燹,唯有舍利塔如如不動。直至明代,明成祖下旨重建佛寺,並依照遼代的原狀更換了舍利塔基座的磚雕,並擴建佛寺規模。明宣德十年(一四三五年)改稱「天寧寺」,明正統十年(一四四五年)再次整修天寧寺,並改稱「廣善戒壇」,不久後,又恢復天寧寺寺名,沿用至今。清代康熙、乾隆年間及民國時期,天寧寺皆有重修紀錄。

一九四九年後,天寧寺先後被改作天寧寺小學、紙製品加工廠、北京撲克牌廠、北京唱片廠和北京第二熱電廠。直至一九八八年一月,天寧寺塔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一九九一年~一九九二年,中國文物局撥款對舍利塔進行大規模修復,從剎座內拆出一塊遼代的建塔碑,碑文內容:「大遼燕京天王寺建舍利塔記,皇叔、判留守諸路兵馬都元帥府事、秦晉國王,天慶九年五月二十三日奉聖旨起建天王寺磚塔一坐,舉高二百三尺,相計共一十箇月了畢……」從而確定舍利塔興建的準確年代及此塔名稱。

二○○二年,北京市政府對天寧寺進行修復工程。二○○七年七月七日,天寧寺宗教活動場所頒證儀式在該寺舉行,自此該寺正式恢復宗教活動;同時,還舉行了天寧寺佛像開光儀式。

天寧寺昔日規模宏偉,分中路和東、西三路。如今僅存中路,從南往北依序是山門殿、接引殿、舍利塔。

從「敕建天寧寺」匾額的山門殿入寺後,往北走即至接引殿(正殿),接引殿前的東西兩側立有兩座石碑,東側是乾隆二十一年(一七五六年)〈重修天寧寺碑記〉,西側是乾隆四十七年(一七八二年)〈御製重修天寧寺碑文〉。接引殿大門前的左右柱聯為乾隆帝撰文:「金界莊嚴鈴語鐘聲流淨梵,蓮台馥靄香雲寶相現慈因。」

在接引殿後,即是高聳的八角十三層密簷式遼代舍利塔,塔身通高五十七點八公尺,建於一座方形的平台上。磚塔分為上中下三段,下段有塔基座和塔身,中段有十三層密簷和塔頂,上段剎座和剎頂。塔基座為雕有蓮花、獅頭等圖案的須彌座;塔身有八面,皆有金剛力士、菩薩、雲龍等雕刻。

天寧寺舍利塔身雕刻所本是據《圓覺經》布置之圓覺道場,而舍利塔建築和裝飾則是依《華嚴經》經義設計而成。於此,天寧寺舍利塔除了在佛教史上是一座典範之作,在中國建築設計史上更有其獨特而經典的地位;因而,梁思成讚歎此塔說道:「舍利塔富有音樂的韻律,是中國古代建築設計中的傑作……」。

註:永芸法師、岳紅合著的《北京伽藍記》,二魚文化出版社,二○一○年十二月初版,第七十一頁。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