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四德

文/人間社記者陳璿宇 |2017.01.22
2152觀看次
字級
心保和尚 圖/人間社
覺來法師 圖/人間社
妙璋法師 圖/人間社
如川法師 圖/人間社

文/人間社記者陳璿宇

佛光山福慧家園共修法會一月十五日講座主題「人生四德」於藏經樓法寶堂舉行,由佛光山寺住持心保和尚主持,與談人蘭陽別院住持覺來法師、屏東講堂住持妙璋法師、佛光緣美術館總館主任如川法師,分享如何身忙心不忙,在熱鬧場中做道場,以忍耐慈悲的胸襟、勇敢堅忍的意志與願力的實踐,做到無私奉獻。

心保和尚表示,大師的法語「人生四德」,道德與人息息相關,如果有人稱自己為「君子」,內心是歡喜的;若有人責罵自己是「小人」,內心會感覺不高興。可見,道德是人的第二生命,也是修行的指標,有修行的人,道德是高尚的。菩薩發心,是因為不忍眾生苦,不忍聖教衰,透過尊重與包容而生起慈悲心。

自古以來,能在艱苦險境中獲救重生者,或是殘而不廢受人肯定者,都是因為有堅忍的意志力,才不會被逆境打倒。若想通過大冶洪爐的磨練,就必須不怕困難,有勇於接受挑戰的精神以及堅忍的意志力。心保和尚強調,想要逆轉人生,不被困難打倒,需靠堅忍的生命力。

身忙心不忙 熱鬧場中做道場

覺來法師指出,佛教講「戒、定、慧」,有戒法心就容易安定,心安定智慧自然生起。每天,給自己寧靜的時間,睡前打坐、誦經或持咒,從閱讀《人間福報》獲知世間萬象。生活隨時念佛,藉由「心念」修持,保持好的念頭。所謂寧靜不是安靜停止,而是保有平靜的心,即是「靜中養成,動中磨練」,做到身忙心不忙。

「靜中見真境,淡中識本然。」覺來法師認為,修行應能「不忘初心、歡喜的心、做好規畫、清楚目標。」生活即是修行,要成就佛道,須遍學一切法,才能廣度一切眾。道場在哪裡?每一個心念皆是道場,工作的場所是道場,眾生就是佛,歡喜就是開悟。醫院也能當道場,蘭陽別院在陽明分院一樓大廳分送臘八粥,邀請院長親自分贈給病患,與大眾結緣,讓醫院成為人間淨土。

忍耐的施予 在於慈悲的胸襟

妙璋法師提及,在菩薩道的修行上,他以大師為榜樣。有人問大師的密行是什麼?大師不假思索的回答:「對人好」。一個人寧可什麼都沒有,但不能沒有慈悲心,有慈悲就沒有敵人、沒有障礙。大師提倡「四給」作為佛光人工作信條,給人無限的因緣,就是慈悲的胸襟。

數十年前,國外有四位女孩到佛光山旅遊,聽說佛光山朝山會館客房很舒適,想要住一晚,卻被櫃台小姐拒絕。大師知道後,不但讓她們住下來,還為其介紹朝山會館。這些女孩為感念大師的慈悲,因而年年護持道場。妙璋法師指出,慈悲是拔苦與樂,慈悲不是定點,而是情感不斷昇華,應以天下之憂而憂,以天下之樂而樂。復興佛教必須有百忍的精神,才能完成人生大事。

勇敢的表現 在於堅忍的意志

如川法師提及,「勇敢」不是逞一時之勇。社會上,逞一時之勇的人都在監獄。所謂「勇敢」,是指面對困難、挫敗的態度。並透過影片,介紹生命勇者尼克不屈不撓的精神,以及科學家伽利略發現太陽恆定地球自轉的理論,卻被教派排斥而遭受軟禁,但依舊不動搖信念。伽利略曾說:「現實的生活是一座熊熊的煉爐,通過熬煉的,成為精鋼;通不過熬煉的,便成為殘渣。」

他也列舉大師十五歲受具足戒時,被戒師棒喝的過程,說明大師的忍耐與勇敢。大師曾說:「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因而當台灣輿論批評佛教時,大師勇敢挺身而出,以《貧僧有話要說》一書為佛教化解危機,敢為正義挺身而出,才是勇敢的真義。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