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花雨舞劇 演活古敦煌藝術

人間社記者高惠萍大樹報導 |2016.10.31
1962觀看次
字級
絲路花雨雖經過改版,但皆保留經典的元素,再加上創新的風格。圖/人間社記者陳碧雲
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中)與《絲路花雨》全團九十人會面,並合照。圖/人間社記者陳碧雲

【人間社記者高惠萍大樹報導】「睽違二十一年!」甘肅省歌舞劇院經典舞劇《絲路花雨》,受財團法人人間文教基金會邀請,繼一九九五年後再度來台,二十八至三十日於佛陀紀念館大覺堂盛大演出,場場座無虛席,五十名舞者演出精湛,復活了沉睡千年的敦煌,以舞台呈現古絲路的繁華,更以藝術推進兩岸文化的交流。

舞樂語言 向佛表達敬意

《絲路花雨》榮獲大陸國家藝術基金「二○一五年度國家藝術基金贊助項目」大力支持,此次來台上演二○○八北京奧運文化表演版本。取材於敦煌莫高窟壁畫藝術的《絲路花雨》,歌舞內容廣博,舞蹈編創的靈感來自莫高窟二千多尊彩塑、四萬多平方米壁畫,編創團隊將孤立靜止的壁畫人物,轉化成動人的舞蹈意象,多年來一直深受民眾喜愛。

佛光山寺住持心保和尚向大眾開示,《絲路花雨》在世界各地演出多達三十幾個國家,這部舞劇為佛教歷史作出很大的貢獻;經過三年申請,得以在佛館演出,此劇不僅是佛教藝術的展現,深蘊弘法功能。

甘肅省代表團團長張明表示,《絲路花雨》是中華民族共有民族文化的共同經典,能來到佛館此一佛教聖地演出,心情大不同;劇團以舞蹈、音樂和肢體語言,向佛表達最高敬意。

此部舞蹈經典大作,以畫工神筆張、女兒英娘和波斯商人伊努斯之間悲歡離合、患難與共的動人傳說,重演絲路商賈往來的繁華,穿插千年的敦煌藝術及黃沙漫漫的大漠景象,讓觀眾彷彿置身於古絲路的情境中。

《絲路花雨》三十七年來,經過多次編排,從一九七九年、二○○八年到二○一六年版本的再次創排,堅持原劇劇情,保留經典舞蹈元素,將絲綢之路的景象,透過現代科技化技術,傳神地搬上舞台。

甘肅省歌舞劇院在此次演出期間,也與台灣在地敦煌舞蹈師生進行動態交流,促進兩岸敦煌舞蹈藝術的相互了解。佛陀紀念館館長如常法師表示,佛館五年來已舉辦四百零六場的藝術演出,希望透過人間佛教對表演創作及藝術詮釋的支持,展現佛教藝文化、人間化、國際化的真、善、美精神。

海陸絲路 佛教影響深遠

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二十九日在佛陀紀念館接見《絲路花雨》全團九十人,同時出席的貴賓包括:甘肅省台辦主任王鋒、副主任崔鵬沖,交流宣傳處長李振印、甘肅省演藝集團總經理張明、甘肅省歌舞劇院院長陸金龍、副院長楊亦兵。

王鋒表示,《絲路花雨》編排三十多年以來,所到之處都受到熱烈歡迎,感謝佛光山及星雲大師促成,讓精采的藝文演出能與台灣民眾共享。

星雲大師首先歡迎《絲路花雨》劇組的到來,並表示敦煌是中華之光,超越全世界的文化與價值。他曾經為敦煌夢魂顛倒,一心想要前往,但由於兩岸的隔離,一九八九年才有機會到敦煌禮拜。「什麼是中華文化?」星雲大師說,敦煌文化的浩瀚偉大,為中華文化之代表,為全世界所仰慕嚮往,今日已形成敦煌學,是藝術文化的寶庫。

大師感謝在場領導們的支持,《絲路花雨》在世界各地演出多年,現在到了佛光山,雖然他眼睛看不見,但心眼會知道,了解其中的難得與偉大。大師也認為團員很有福氣,能帶著中華第一國寶的內容材料,在世界巡演,表現中華文化的深長久遠。

大師指出,古時玄奘大師行走絲路,是最早的留學僧,揚威海外,獲得十餘國國王的推崇,將中華文化翻譯成梵文,得到尊敬,並宣揚中華文化。此外不論是陸上、海上絲路或一帶一路,都與佛教有關係,也會因經濟、建設、尤其是文化上,產生深遠流長的影響。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