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嶠人物萬象】 錢鍾書 草山的通夢松聲

文與圖/黃議震 |2016.06.15
2648觀看次
字級
錢鍾書致董衡巽信札 圖/黃議震

文與圖/黃議震

民國三十五年五月,中央圖書館從重慶遷回南京成賢街恢復館務,蔣復璁館長在百廢待舉中開辦館刊,並延請顧廷龍辦中文館刊──《中央圖書館館刊》、錢鍾書辦英文版館刊──《書林季刊》(註❶)。

民國三十五年六月,《書林季刊》(Philo-biblon)創刊,每期皆有錢鍾書執筆的英文書評。兩年後,蔣復璁館長受命為赴台文化宣慰團團長,因「政府為安撫二二八事件後的台灣民心,特別組了一個文化宣慰團,由慰堂(即蔣復璁)先生擔任團長,集合中央圖書館、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及民間收藏家的文物」(註❷),各選所藏圖書、文物精品共六百六十一件,至台灣展覽,而錢鍾書也在隨團之列。

一行人有向達、李玄伯、王振鐸、屈萬里、莊嚴、蔣谷孫、王季遷、昌彼得、徐森玉、俞子才、錢鍾書等二十二人,隨團長蔣復璁乘輪船於民國三十七年三月十八日抵達基隆,三月二十四日文物展於台灣省立博物館正式開幕。

從三月三十日至四月二日止,文化宣慰團在台灣大學法學院舉辦一連七場的專題演講,第一場由中央博物院籌備處的向達談「敦煌佛教藝術」。主講人向達曾遠赴倫敦大英博物館、德國柏林普魯士科學院、巴黎法國國立圖書館,研究所藏敦煌寫卷,前後三年,著有不少敦煌學專論。第二場李玄伯主講「中國古代社會與近代初民社會」,第三場……但從當時的報紙報導可知,聽眾並不如預期踴躍。

直到四月一日上午,錢鍾書擔任第五場主講,講題為「中國詩與中國畫」,情況才大為逆轉,據當日晚報登載上午錢鍾書演講,聽眾入席盛況:「九時後聽眾漸多,女師商職學生占了三分之一座位,是三日以來最多者。十時錢氏步上講台……」(註❸)有清華第一才子之譽的錢鍾書果然不同凡響,不負眾望。

在錢鍾書的《槐聚詩存》中錄有〈贈喬大壯先生〉一詩,為其在台北客寓期間,拜訪台大中文系主任喬大壯留下痕跡:「一樓波外許摳衣,適野寧關吾道非。春水方生宜欲去,青天難上苦思歸。耽吟應惜拈髭斷,得酒何求食肉飛。著處行窩且安隱,傳經心事本相違。」(註❹)錢鍾書以拜謁前輩的禮節「摳衣」而訪,而此時的詞壇飛將喬大壯與錢鍾書言談間透露其在台的鬱悶,因而有「青天難上苦思歸」、「傳經心事本相違」之句。

來台訪問的錢鍾書客居陽明山草山賓館,並作有〈草山賓館作〉一詩,「空明丈室面修廊,睡起憑欄送夕陽,花氣侵身風入帳,松聲通夢海掀牀。放慵漸樂青山靜,無事方貪白日長,佳處留庵天倘許,打鐘掃地亦清涼。」(同註❹)並自註:「樊南乙集序:方願打鐘掃地,為清涼山行者。」從註中特意提及末句借自李商隱的〈樊南乙集序〉,不知正處盛名的錢鍾書是否有弦外之音?

此時三十八歲的錢鍾書,其名著《圍城》出版還不滿一年即已再版,備受文壇矚目,而批評與讚賞更遍及當時的《大公報》、《文藝先鋒》、《文訊》……柯靈曾為文談起當年《圍城》一書暢銷盛況:「即使在兵荒馬亂,改朝換代的大動盪中,不能充飢的好書也會像糧食一樣受人歡迎。」(註❺)

錢鍾書在台北勾留一個月後回到上海,之後喬大壯亦離台返滬,七月三日不幸自沉於蘇州平門梅村橋下。而在「錢鍾書年表」中記有「本年,台灣大學聘錢鍾書為教授……他均謝辭。」(註❻)錢鍾書謝辭台大的聘任,大約與喬大壯一晤有感,及許壽裳事件剛發生不久有關。

一九四九年,錢鍾書舉家北上,定居北京,任清華大學外文系教授;一九五三年,錢鍾書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學術委員會委員……一切看似順遂的人生,不料一九五七年的「大鳴大放」,政治形勢飛風不定,錢鍾書即生「隱隱遙空蹍薄雷」之感,之後錢鍾書、楊絳夫婦果真「被革命群眾揪出來,成了牛鬼蛇神」(註❼)。

在二〇〇三年楊絳的《我們仨》由北京三聯出版,書中娓娓道來一家三口所經歷的暴雨驟風、生離死別,書中最後一頁寫道:「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歲末,鍾書去世。我們三人就此失散了。就這麼輕易地失散了,『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現在,只剩下我一人。」今年,五月二十五日,楊絳卸去疲憊的身軀,以高齡一百零五歲辭世,他們仨的萬里長夢,長亭更短亭,而今,都已赴歸程,不再磨難。

註解:

❶出自黃克武編撰《蔣復璁口述回憶錄》,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八十九年五月初版,第六十一頁。

❷同註❶之「附錄一之一:訪問昌彼得先生」,第一一七頁。

❸出自《自立晚報》第一版,民國三十七年四月一日。

❹出自楊絳季康錄《槐聚詩存──錢鍾書默存稿》,時報文化出版,一九九四年初版,第一一七、一一八頁。

❺出自田蕙蘭等選編《錢鍾書楊絳研究資料集》,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七年一月第二版,第一二一頁。

❻同註❺之〈錢鍾書年表〉,第十三頁。

❼出自楊絳著《我們仨》,三聯書店(北京),二○○三年七月,第一四二頁。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