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過必有痕跡 恭述 爸爸福德圓滿的一生

文/薛曉光 |2016.06.12
1915觀看次
字級
民國九十八年父親薛光祖,與母親文啟惠在國父紀念館舉行「白頭偕老」國畫聯展上所攝。一位畫山水,一位畫花鳥,慶祝父親九十歲生日及兩人結婚六十周年紀念。圖/薛曉光
薛光祖先生和長女薛曉光合影。曉光說她父親是她最老的朋友。不但年紀最老,也是相處最久,最忠實的朋友。圖/薛曉光

文與圖/薛曉光

我的父親九十八年的生命中,與病痛打交道的經驗很有限,病痛來襲時,他卻能穩定沉著、安安靜靜地,沒有一句抱怨,沒有負面的情緒。他一生修養和修行的積澱都在病中體現,與他的人生哲學一以貫之。

他一生言行一致地指引我們子女如何面對生命,在他生命的最後一個月,以身教讓我們知道如何在病痛中找到自在,如何保持心智的平和,如何從容地面對死亡,給了我們完整的生命教育。做了他六十五年的女兒,親眼目睹,內心震撼,傾慕不已。從小到大,在家中,除了媽媽之外,我是爸爸最大的粉絲,在生命的尾聲,他呈現出來的智慧,遠遠超出了我的想像。

爸爸的修養好,他平常是個好丈夫、好父親、好長官、好同事,生病時,也是個好病人。他說:「學到老,學不了。」在這次生病中,他說自己學到很多。

他是個有紀律的人,自我情緒管理一流。生病的時候,二十四小時醫護人員川流不息地要他打針、吃藥、化痰、打點滴、量血壓、量體溫,要他做什麼,他總是聽話地說「好」,最多說:「讓我多睡幾分鐘後就做。」當他用虛弱的聲音說:「好」,有時我忍不住轉過臉,掩飾心疼的淚水。

我問他在病苦中如何找到自在。他說:「忘掉自己,忘掉身體的不舒服。把關懷和注意力放在別人身上。」

在醫院的二十四天,他回顧自己的一生,充滿感恩。掛念著他人,說出他所有心底的話。他說話沒有廢字,深思熟慮,只選擇別人聽得進去的話說。

他感恩生命對他的厚愛,他說,一個人的命運如在大海中浮沉的小船,自己能夠掌握的非常有限,他朋友中許多有才華、有能力的人,卻潦倒地過了一生。

在病床上,他感謝潘振球伯伯的友誼、信任和支持,讓他能夠有機會貢獻自己。他也一一數出,在人生不同階段,那些關心他、支持他、信任他的朋友、同事和學生。感謝弟弟成光和弟媳婦靜綾,在他生命最後的三年,給予他的陪伴和照顧。

有人提到他在教育上的終生成就,到了晚年,他說,終生成就不敢當,但他自認為做到「終身學習」。他說:「九十八年的生命中,我沒有浪費過時間,不斷的學習,除了向師長學習,向學生學習,向晚輩學習,也向子女學習。」

到人生的最後一刻,他進而向病苦學習,了解這是整體人生無法逃避的一部分,接受所有生命帶來的可能性。面對病痛,他不否定、不抗拒、不逃避、不畏懼,轉而從內心深處尋找和諧轉化的契機,由內在升起的廣闊心靈空間,讓他在病中,不停綻放溫暖的光。

有人說:「面對死亡的態度,反映了一個人面對生活的態度。」

與爸爸接觸過的人,都可以感受到他給人空間,給人餘地,讓身邊每個人都感覺舒服。他待人寬厚,願意傾聽,不固執己見,也不強加自己的意見給其他的人,包括子女在內。那是一種坦然、開放、溫和的存在。

他是內心純淨的人,從來聽不到他對人有負面的批評。我甚至懷疑他是否有負面的念頭,有一次問他,他說:「不敢說完全沒有,但是很少。」我笑著回答,你沒有資格做電視政論節目的「名嘴」。

對於「權力」,爸爸有不同的解讀,對他來說,權力就是責任,權力愈大,責任愈大,對社會做出的貢獻也應該愈大。不論做人做事,他的原則都是在異中求同,求大同,接受小異。

他說自己與人無爭,不喜歡與人鬥,也不與人比較。世間許多被認為是絕對的東西,結果卻是相對的;以前認為絕對正確的事,後來發現不一定對,認為絕對錯的事,也不一定錯。

他也與我們分享宗教觀,他說:「我深入了解過儒教,基督教和佛教。所有的宗教都鼓勵關愛,無私無我地為他人貢獻與服務。每個人適合的宗教不一樣。不同緣分或不同心性的人,可能會被不同的宗教吸引,最重要地是不要排斥其他人的宗教。」他相信萬法歸一。

一生是孔夫子忠誠弟子的爸爸。中學時代就開始在晚自修後到操場走一圈,至少一省吾身。他一言一行、做人做事,從不過度,從不傷人。進退有儀,做到「溫良恭儉讓」。

在美國參加教會時,他也認真地向牧師及其他的教友請益。最近這三年,因為弟弟成光投入佛教帶來的改變,使得爸爸對佛教也產生了興趣,花了很多的時間鑽研佛教的哲學。

爸爸常常提到他的「四放哲學」:身體放鬆、腦袋放空、內心放寬、煩惱放下。他認為自己九十多年來,身體健康,體力充沛,放鬆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他說:「放鬆自己的身體,可以幫助放空腦袋裏的雜念和因為雜念帶來的情緒,身體才能得到真正的放鬆;同時,一個開放、廣闊的內心,才有空間聽到不同意見,接納不同的意見,。對於其他人不同的意見,可以停一停,想一想,問問自己,如果採用,是否可能得到更好的效果?」

有些爸爸的朋友羨慕他在晚年時,五個子女都在身旁而且孝順。我們五個卻從不同的角度來看我們與父母親之間的關係。

對父母的關心,其實反映了在成長過程中,我們受到父母無微不至的關愛與信任。從爸爸媽媽那裡,我們學會怎樣照顧他們的晚年生活;從他們那裡,我們也學習如何走向晚年,學習如何接受,如何放下生老病死。這個接受和放下的過程,為他們的老去加添了優雅。觀察並陪侍他們變老,讓我們洞察生命無常的本質,也給予我們回饋的機會。

在生命的尾聲,爸爸身體虛弱,但神智清明,仍然不斷地思索要跟我們說的話,對我們做出他最後的付出。

他鼓勵我們姐弟,要彼此照顧、彼此寬容,不要我執,要傾聽別人的意見,要尊重不同的想法,不要否定別人。

在病榻上他引導我們:「你的心有多大,視野就有多大,你的世界就有多大。一個人愈打開自己的心,愈關懷和信任別人,愈能夠感受到內心的幸福和滿足。一個人的聰明智慧有限,結合一組人的聰明才智可以發揮更大的力量。」

他鼓勵我們在退休後,要重新規畫生活,仍然要貢獻自己,回饋社會。

他知道自己的時間已到:「我一生幸福,沒有遺憾,沒有牽掛,也沒有眷戀,我已經準備好了,隨時可以離開。」他用手在空中比畫說:「天堂很美,我去找媽媽了!」

我們感恩能夠陪伴他走過人生最後一程,在生死線的交叉點上,支持他、為他加油,向他學習、為他祝福。他不要我們哀傷,只希望我們在他生命的痕跡中吸取養分和成熟的力量,在關愛與貢獻中,找到生命的意義。

人物小檔案

薛光祖先生民國八年生於江蘇省漣水縣。三十八年來台。

任職成功中學校長期間,曾推動「生活中心教育」的實驗。在省教育廳擔任主任祕書階段參與推動台灣的九年義務教育。後任國立高雄師範學院院長十年,聘請優秀師資,編列研究預算,與國外大學交流,提高大學的學術地位。

退休後,習畫長達三十三年,沉浸在國畫山水、寧靜致遠的天地中。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