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嶠人物萬象 張我軍張光直父子聚離(下)

文與圖/黃議震 |2016.06.08
4444觀看次
字級
張我軍在一九二六年自費出版的《中國國語文作法》版權頁上,為甫出版的新詩《亂都之戀》一書刊登發刊啟事。圖/黃議震
張光直信札。圖/黃議震
《阿Q正傳》連載及在「詩壇」欄位上登載有張我軍《亂都之戀》序文的《台灣民報》 第八十五號。圖/黃議震

文與圖/黃議震

此後,張我軍在《台灣民報》上引介五四運動的新文學作家的理論及作品,如鄭振鐸、郭沫若、滕固、胡適、陳獨秀、冰心、梁宗岱等,尤其積極介紹魯迅的文學,「他是第一個正式地介紹魯迅給台灣的人。」(註❶)

在許俊雅教授的研究中,亦闡述張我軍「試圖以五四模式建構台灣新文學」(註❷)的實際行動。民國十四年十二月,張我軍自費出版了詩作《亂都之戀》,成為台灣新詩史上的第一本詩集。

民國十五年,張我軍辭去《台灣民報》編輯職務,第二次遠赴北京,就讀北京中國大學國學系,在《魯迅日記》民國十五年八月十一日記有:「十一日,曇,午後晴⋯⋯張我軍來,並贈《台灣民報》四本。」記錄了張我軍拜訪魯迅一事,而當年張我軍持贈的《台灣民報》一一三號至一一六號共四本,現仍保存在北京魯迅博物館中,其中三本連載有張我軍翻譯山川均的〈弱小民族的悲哀〉一文,山川均與魯迅同是關懷被壓迫者,從張我軍的譯作,正透露著其對魯迅的推崇。

民國十六年,張我軍經章太炎門人吳承仕的介紹,轉入北京師範大學國文系二年級就讀。兩年後從北師大畢業,即於母校教授日文,同時在北京大學法學院、中國大學、朝陽大學等校兼任日文講師,並開始著手翻譯大量的日文著作。

民國二十六年,日軍陷落北平後,張我軍即使全家的生活日益窘迫,也絕不當日本統治中國的政治工具,曾有日偽的情報局長管翼賢遊說其出任「教育局長」(註❸),亦遭張我軍斷然拒絕。至抗戰勝利後,張我軍一家除了長子張光正外,先後遷回台灣。

回台後的張我軍生活依舊困頓,先是寄居至交台中師範學校校長洪炎秋家中,二二八事變後洪炎秋遭撤職,張我軍亦自謀生計。民國三十八年的四六事件,十九歲的次子張光直以「共黨嫌疑」的莫須有罪名,遭捕入獄,在張我軍多方奔走請託,一年後才得以釋放。正當張我軍因張光直出獄而稍解憂悶,其寡居三十年的老母卻因腦溢血而病逝,於是鬱結更深。

次子張光直出獄後在家自學,後考上台大考古人類學系,民國四十三年以第一名成績自台灣大學畢業,之後張光直受恩師李濟推薦,獲得哈佛燕京學社獎學金,赴美國留學。

而張我軍在人生愁雲苦雨中,鬱悶得喘不過氣來,於是借酒澆愁,終致肝癌,於民國四十四年十一月三日以五十四歲之齡,英年早逝,臨終前的遺言寫有:「光直,絕不許回國奔喪,須待學成。」(同註❸)

張我軍逝世四十年後,中央研究院副院長張光直已自哈佛大學人類學系主任退下十年,此時中研院文哲所盛大主辦「張我軍學術研討會」及「張我軍逝世四十周年紀念展覽」,應是當年沒能回國奔喪哭靈的張光直,追祭其父張我軍最好的獻供。

註解:

❶出自《台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十六張我軍》之中島利郎撰〈魯迅在台灣文壇的影響〉一文,第二百八十五頁。

❷同註❶之許俊雅教授撰「〈燃火把,期待黎明––張我軍及其研究概況〉一文,第六十八頁。

❸同註❶之張光正撰〈悲、歡、離、聚話我家〉一文,國立台灣文學館,二○一二年三月初版,第九十八頁。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