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住宅 年輕人居住的第一哩路

李碧華 |2016.06.04
1783觀看次
字級
力推「安居家園」,讓返鄉就業青年等縣民有適居住處。圖李蕙君

文/記者李碧華

居住正義是全民迎接新政府的期待,過去「以租為主、以興建為輔」的社宅政策即將調整,二十萬戶中將有六成採用新建,其餘「包租代管」及容積獎勵推動。內政部次長花敬群近日充滿信心對外宣布,預定三個月內向行政院提出簡報。

花敬群指出,新政府第一年先把興建社會住宅財務安排、法制、法規修正等基礎打好,現行的住宅法也將修法,「過去被稱為沒有引擎的車子,未來要加入土地取得、財務稅務等內容。」中央與地方找出合作模式後,外溢效果將可適用在各地方政府。

民眾對國宅的品質普遍不放心,花敬群對此也表示,過去小坪型國宅將變更為大坪型、以出售為目標做設計。他提到,台灣需要都更的房子超過四百萬戶,分階段修改都更條例,並祭出合適工具,來達到全面推動都更的目標。

都更不是只牽涉到房地產,還關係到都市改頭換面與都市競爭力,甚至也可做為台灣經濟長期發展的動能。花敬群更強調,政府必須要用更高的態度,讓都更走向更健康的道路,「今年打穩基礎,明年就可以run起來。」這是內政部的策略。至於可能會引發「鄰避效應」,他說,社會宅將是很多年輕人居住的第一哩路,除了要注重安全性外,也會重視設計感,「要讓青年住進去感覺很驕傲,符合潮流。」這就好比Uniqlo與Zara的衣服不貴,但經過精心設計,品牌的質感就出來了。他說,住宅政策仍需要法制面改革,對近期房市影響不大,價格仍是交易多寡關鍵。

中研院院士胡勝正則表示,台灣雖然需要社會住宅,但只租不售無法滿足人們期待擁有自己房子的喜悅,近來社會流行的是「共享」經濟而非「共產」,社會住宅無法解決居住正義的問題。胡勝正說,許多老人家已不能爬樓梯,需要社會住宅幫助他們。「但共享社會還是需要獨立空間,買得起房,代表自己工作穩定了,賺足夠的錢,可以養家了。」

他指出,台北市的高昂房價要十六年不吃不喝才能買房子。房子買不起也形同另一層玻璃天花板。現在政府解決辦法是蓋社會住宅,但社會住宅政策其實法替代「住者有其屋」,依舊不能解決玻璃天花板所形成的問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