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嶠人物萬象】 沈葆楨與屏東牡丹社遺事

文與圖/黃議震 |2016.04.20
4523觀看次
字級
樺山資紀所書的「澳底御上陸紀念碑」即「北白川宮征討紀念碑」。圖/黃議震
沈葆楨為追懷延平郡王鄭成功寫下名聯「拓本」:「開萬古得未曾有之奇,洪荒留此山川,作遺民世界;極一生無可如何之遇,缺憾還諸天地,是創格完人。」 圖/黃議震
沈葆楨書法。圖/黃議震

文/黃議震

西元一八七四年(清同治十三年,日本明治七年),日本出兵南下,在台灣瑯嶠寮港(今屏東車城鄉射寮村)登陸,一場日本明治維新以來首次對外用兵,亦是中、日兩國在近代史上第一次重要外交事件──「牡丹社事件」就此上演。

對於「牡丹社事件」的發生,除了是日本為了解決其「國內政爭」問題,更是日本明治維新後,對外尋求資源、向外擴權而覬覦台灣所致。

一八六七年,日本慶應三年,江戶幕府第十五代將軍德川慶喜在京都二條城上表「大政奉還」,把政權奉還明治天皇,天皇頒布〈王政復古令〉,廢除幕府,結束江戶幕府統治。

隨後,明治維新大量「士族」(即武士)失業,造成內亂危機,為此以西鄉隆盛為代表的武斷派提出「征韓論」,主張出兵朝鮮半島以解決「士族」所衍生的內政問題並借此鞏固武斷派的勢力。而以大久保利通為代表的內治派,有鑒於歐美各國的強大國力,主張停止對外征戰的政策,全力發展富國政策。兩派政爭結果,內治派全面掌權,而致西鄉隆盛為首的武斷派官員悉數辭職下野。

武斷派的重挫引發士族憤懣,士族問題愈演愈烈,明治七年(一八七四年)二月,不滿明治維新改革政策的佐賀士族,成立擁戴島義勇為首領的「憂國黨」及擁戴江藤新平為首領的「征韓黨」。憂國黨要求維新政府起用下野的西鄉隆盛、島津久光等「中興元老」,並反對政府實行廢藩置縣等革政,征韓黨主張出兵朝鮮、擴張國權;政治主張完全不同的憂國黨及征韓黨,在共同反「內治派」的立場上合流,並在島義勇、江藤新平領導士族下舉兵,是為「佐賀之亂」。

雖然「佐賀之亂」於四月十三日,隨著島義勇與江藤新平在嘉瀨刑場遭梟首而宣告落幕,但餘波未平。大久保政權為安撫士族,尤其是反抗意識最強的薩摩士族,於是藉三年前(一八七一年)琉球船難倖存者遭台灣原住民殺害事件,而決意出兵台灣,並特意拔擢武斷派西鄉隆盛之弟西鄉從道為中將,並任「台灣蕃地事務局都督」揮軍南下。

「征台軍的兵源除了熊本鎮台軍之外,還包括從鹿兒島一帶募集而來的戰鬥兵源。換言之,包括政府正規軍在內,幾乎都是舊薩摩藩人員。」(註❶)西鄉隆盛、西鄉從道兄弟兩人亦出身薩摩藩,皆曾以藩士身分在薩摩藩中任職,於此可見大久保利通的政治布局,一方面為謀穩定舊薩摩藩士族,一方面為獲台灣資源及將來可能占領台灣之計,做鋪墊。

「日本明治七年五月七日,日本軍到達了瑯嶠灣。」(註❷),五月十七日,日本軍於石門第一次遭原住民襲擊開始,至「六月二日,依軍議決定兵分三路,從風港、石門、竹社口對牡丹社進行總攻擊。風港組由谷甘城少將領軍、石門組由佐久間左馬太參軍領軍、而竹社口組則由赤松則良少將領軍。樺山資紀是跟隨谷甘城少將從風港前往進擊。」(同註❷)在原住民不敵日軍後,六月十七日欽差大臣沈葆楨抵達台南安平視事。(註❸)

沈葆楨奉上諭「以巡閱為名,前往台灣生番一帶查看,不動聲色,相機籌辦。」(同註❸)沈葆楨在奉命不得開戰之下抵台,而隨沈赴台的清兵,自然也無用武之地。六月二十一日,負責與日軍談判的福建布政使潘霨乘清朝軍艦伏波號,銜命駛抵瑯嶠灣。

潘霨與西鄉從道談判中的口頭協定,卻衍生日後有無「西潘密約」的歷史公案,最後大久保利通代表日本政府親赴北京,與代表清政府的恭親王奕訢於十月三十一日(農曆九月二十二日)簽下〈北京專約〉,其中第一條對於日本出兵台灣事件作了如是「共識」:「一、日本國此次所辦,原為『保民義舉』起見,中國不指以為不是。」清廷的昏聵無能,自此提供日本此後西進、南下擴張的有利條件。

十一月十六日(農曆十月八日),代表日本政府談判的「大日本全權辦理大臣參議兼內務卿大久保利通」挾著勝利之姿抵達瑯嶠灣(註❹),告知西鄉從道〈北京專約〉議和的結果,十二月三日西鄉從道指揮日軍自台灣撤退。而沈葆楨在「日本首任駐華公使柳原前光在『南都督(用兵)、北公使(外交)』的指導原則下,避開與沈的交涉,使得沈幾乎沒有舞台發揮,整天坐困愁城於台灣府(台南),還曾因大雅、安瀾兩艘兵船遭颱沉沒,自劾,被下了『未能先事預防,殊屬疏忽!著交部議處』之罪。」(註❺)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五日(西曆一八七五年一月十二日),沈葆楨領銜與閩浙總督李鶴年、福建巡撫王凱泰、福建將軍文煜等人一同聯合奏陳〈請建明延平王祠摺〉:「奏為明季遺臣、台陽初祖,生而忠正、歿而英靈,懇予賜謚建祠、以順輿情、以明大義事……」上疏追諡鄭成功、建立專祠與編入祀典。

而上疏之日「同治十三年十二月五日(西曆一八七五年一月十二日)」正巧是同治皇帝駕崩之日,二十五日後改元光緒。光緒元年正月初十(西曆一八七五年二月十五日)朝廷准奏,下詔著照所請。

而直至今日在延平郡王祠仍留有沈葆楨巡台時追懷鄭成功而寫就的名聯,句中道盡鄭成功無奈的一生,及至渡台後孤臣無力可回天的缺憾:

「開萬古得未曾有之奇,洪荒留此山川,作遺民世界;

極一生無可如何之遇,缺憾還諸天地,是創格完人。」

牡丹社事件落幕的二十年後,西元一八九四年,爆發中日甲午戰爭,之後台灣在〈馬關條約〉議和之下,真成為「無可如何的遺民世界」,而當年在「牡丹社事件」中軍階不高的陸軍少佐樺山資紀搖身一變,奉派為太陽旗下的台灣第一任總督。

註解:

❶出自林呈蓉《水野遵──一個台灣未來的擘畫者》,台灣書房出版有限公司,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初版,第五十九頁。

❷同註❶,第四十一頁,錄自水野遵〈台灣征蕃記〉。

❸出自愛德華·豪士(Edward H.House)《征台紀事》,原民文化事業有限公司,二〇〇三年十二月第一版,第一百九十六頁。

❹出自沈葆楨之《沈文肅公牘》,台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八十七年三月出版,第五百零二頁。

❺同註❸,第二百一十六頁。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