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祝福的攻擊 法國十字軍反恐

文/戴定國 |2015.11.22
1475觀看次
字級

文/戴定國

圖/美聯社、法新社、路透

巴黎慘案後,「伊斯蘭國」聲稱「八位弟兄向法國『十字軍』進行了『受到祝福的攻擊』。」以美國為首的聯軍正空襲敘、伊境內的伊斯蘭國,法國空襲伊拉克一年多,今年九月擴大到敘利亞。

美、法及廣大的阿拉伯國家稱他們為「達伊沙」,認為使用「伊斯蘭國」一詞褻瀆了伊斯蘭教,也賦予該組織某種程度的合法性。達伊沙與阿拉伯語的「踩踏」同音,以示對「伊斯蘭國」的不承認及蔑視。

儘管西方努力在戰場對抗伊斯蘭國,但該組織策略改變,在戰場外,鼓勵暴力攻擊平民。包括貝魯特爆炸襲擊、埃及墜毀的俄羅斯客機。巴黎恐攻前,西方官員最擔心的是受伊斯蘭國啟發的「獨狼式」襲擊,因它相當隨機。

追求最大曝光 給世界施壓

恐怖分子聯手對多目標同時發動攻擊,是法國反恐單位最大夢魘,孰料成真。巴黎案的恐怖分子不蒙面,意味抱著必死決心。他們不談判,不留活口,透過大規模平民傷亡,追求「最大曝光」,給法國及整個和平世界施壓。

法國安全人員說:「他們的目標是進行非常規的城市游擊戰。」一月發生《查理周刊》恐攻後,隨著愈來愈多經歷戰爭和良好軍事訓練的偏激穆斯林從伊斯蘭國戰區返回,這些冷血年輕人數量龐大,無法全部掌握。安全人員說,「這些傢伙視死如歸,個個是作案高手,知道如何製造大破壞。我們根本招架不了。」

伊斯蘭國具有救世主和世界末日等聖戰意識形態,以大型襲擊報復敵人。專家認為,這會使西方加倍鎮壓。法國總統歐蘭德就呼籲修憲使用武力,因「法國處於戰爭狀態」,「這不是為了遏制,而是為了摧毀該組織。」

美國九一一事件後,安全專家說:「美國可以休息一下了,恐怖主義分子襲擊的首要目標,現在是法國。」

法國不斷用兵 刺激聖戰士

近年,法國不斷在馬利、利比亞等非洲的穆斯林國家展開軍事行動,刺激了聖戰組織報復的慾望。法國空襲伊斯蘭國後,極端組織不斷在網站呼籲追隨者,對法國發動「獨狼式襲擊」,以示懲罰。

紐約時報發表〈殺戮之後的巴黎:團結,還是恐懼?〉一文,稱《查理周刊》遇襲後,百萬人遊行表達團結。但僅僅十個月後,巴黎還沒回過神,憂鬱和壓抑的心愈發加劇。「上次是第一次,這是第二次。情況不同。」年輕人似乎成為攻擊目標。

英國金融時報社論〈世界不應因暴行而退縮〉稱,民粹主義政客嚷嚷著提供簡單化(而且往往適得其反)的解決方案,但「恐怖分子的意圖除了殺戮,還包括殺害理想,目標物是開放社會、個人自由和集體權利的價值觀。」

金融時報指出,文明世界必須拿出集體勇氣;加強警戒和情報共享;有針對性的軍事反應;以及國際社會要與法國人民團結在一起。

融入主流社會 不要妖魔化

伊斯蘭國披上無情的遜尼派神秘外衣,不容任何反對,不考慮任何妥協,穿越地理和時間兜售一千年前的意識形態。法國總統歐蘭德說;唯一明智(即便困難)的回應是進一步推動少數族裔社區融入主流社會,而不是把他們妖魔化。

牛津經濟政策研究院院士馬丁沃爾夫撰文「靠自由和平等戰勝恐怖主義」,質疑人們為何會為信仰殺人或赴死?自由民主該如何回應?法國穆斯林人口,是歐洲各國最多的。一個人成為狂熱分子大多不是因為貧窮,而是挫敗感,特徵之一是無法融入社會。

作家埃里霍弗一九五一年出版的《狂熱分子:群眾運動聖經》一書,批駁納粹主義和共產主義,但對如今的問題也可如是觀。誰是狂熱分子?蓋達、塔利班、伊斯蘭國或博科聖地都是。

狂熱分子的信仰須絕對確定、絕對忠誠。他們隨時準備為「事業」殺人或赴死,對他們來說,「事業」在全世界取得成功,比他們任何人的生命更重要。

狂熱主義是情緒而非思想的產物,宗教和民族主義更經常彼此強化:上帝經常被認為在「我們這邊」。霍弗指出,「由革命熱情發起的社會劇變要想成功,必須利用民族主義狂熱」。

應理人的挫敗感 扶助他們

但自由平等真能戰勝恐怖主義嗎?哪一個國家真正自由、真正平等?信仰告訴信徒思考什麼、怎樣感受及該做什麼,它包容所有的集體。法國要求穆斯林婦女取下蒙面的頭巾,拋棄他們的信仰以「融入」法國。

當然,基於防恐、基於治安的需要,一個全身包裹的穆斯林的確讓警方難以辨識身分。伊斯蘭教要求包容集體,法國要求集體「融入」。每次恐怖襲擊,西方人都把它變成伊斯蘭教辯論,要求歐洲的穆斯林「融入」西方。

這其間的矛盾若無法相互妥協,法國、全球基督教國家就是現代的「十字軍」,給予穆斯林合理化其攻擊行為。

恐怖主義不是敵人,孕育恐怖主義的思想才是。我們應該認識危險,但不應過於恐懼。我們應理解很多人的挫敗感,扶助他們,這樣多少能做到自由平等。

西方媒體 扮演IS免費公關角色

專家說,反恐計畫再縝密,仍無法做到滴水不漏,加上媒體挖牆式報導,更增添複雜度。

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西蒙•庫柏說:「我供認,我是今年一月《查理周刊》襲擊案的幫兇。」槍擊案發生後,他立刻衝到現場,在推特發文,不間斷地描述這場襲擊,「而這正是恐怖分子希望我做的。」

庫柏說:「現在,西方主流媒體正在扮演伊斯蘭國免費公關的角色。恐怖分子掌控了敘事進程。」他寫文章〈西方媒體淪為恐怖分子的免費公關〉反省,說估計有四萬六千萬個親IS的推特帳戶在網上傳播炒作這些視頻。

「聖戰分子製作電視內容,在黃金時段中,效果最棒的畫面就是白人被斬首。而且,由於沒有什麼比謀殺記者更能刺激新聞界的想像力,聖戰分子殺害了很多記者。」

伊斯蘭國製作了由西方人主演的英語系列恐怖影片,西方人演出受害者,又演出施害者。最近據說被無人機炸死的「聖戰者約翰」,在英國媒體「協助」下,「敘利亞夢工廠」把他打造成明星。伊斯蘭國視頻是西方懶惰媒體的「新聞來源」,利用恐怖主義賺取點擊量。

西方人對發生在自己國家的襲擊案,做出的歇斯底里反應,印證了聖戰分子的一個論斷:「西方國家秉持雙重標準」。比起死於敘利亞或加薩走廊的穆斯林,巴黎被殺害的白人是更大的新聞。

IS已經成為一個青年品牌,甚至用性和浪漫來吸引年輕人。一篇在網上傳閱甚廣的文章激動寫道:「異國男女在這裏相遇。異族通婚和混血兒童的數量是如此之多。」

盟國空襲重創IS大本營,但IS的公關能力不受影響。他們在網路以充滿仇恨的意識形態感染激進的西方人、不滿社會的穆斯林,依賴這些人來執行IS可怕任務。不堪負荷的警察和安全單位跟不上該團體形成的龐大威脅。

在百分之八十四的陰謀中,策畫恐攻者沒接觸到IS分子,而是受到IS網路宣傳視頻的啟發。其中四分之三不到二十五歲,更令人吃驚的,百分之十七竟是青少年。

戰場上的槍火要贏,得先打敗網路宣傳戰,但媒體不會同意的。新聞自由至上,記者之死讓其他記者更憤慨地前仆後繼。可敬的記者,是民主國國家自由的表徵與困境。

全球地緣板塊挪移 誰是美國敵人?

習近平訪英,邁向「黃金時代」。不久,德國總理梅克爾、法國總統歐蘭德接踵訪中。兩國駐中國大使還聯名發表文章,準備與中國構建「鑽石關係」。這時,美國正在南海針對中國色厲內荏。面對盟友遠去,恐怕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英國外交向來跟隨美國,被譏為美國的跟屁蟲。如今德、法也轉向,全球政經板塊發生巨變,一向以美國為中心的體系,逐漸挪移以中國為中心。沒有國家願意自外於中國這個體系。

國內經濟日報發表社論〈全球地緣板塊挪移的深層次觀察〉。所謂深層次,是從西方文明崛起的三大基礎去看,分別是:一、市場經濟;二、政黨政治;三、社會的,即基督文化(或白色種族):各自呈現危機。

經濟上,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使貧富不均日趨嚴重,不只影響社會穩定,還使經濟長期疲滯。

民主政治使政府失能,效率低落。財團不僅操控選舉,操控國會與議員,也操控媒體。這是李光耀一貫質疑美式民主的原因。

社會上,基督信仰加上白人優越感,對異文化、異種族缺乏同理心與包容心。九一一事件及其後的一系列反恐鬥爭,使西方矛盾深化而難解。

歐巴馬似乎對恐怖主義缺乏足夠關注,或至少無力把握議題的「優先次序」。沒錯,中國正在擴張勢力,無論東海、南海都與鄰國發生主權聲索的緊張。但和巴黎的襲擊事件相比,都相形見絀。

中東長期的以巴衝突,伊拉克與阿富汗留下美軍撤走後的內亂,敘利亞內戰驅使大量難民湧向歐洲,掀起排外的種族主義。盤據伊拉克與敘利亞的伊斯蘭國,更是恐怖淵藪。這裡不斷發生戰爭,「輸出」的恐怖攻擊更激化歐美社會動盪。

中國沒有攻擊他國,也強調「太平洋之大,容得下中美兩個大國」。但二戰後藉由在日、韓及菲律賓駐軍,美國勢力直達太平洋西岸。東亞、亞洲沒有戰爭,美國只是怕勢力範圍被中國取代。

但中國有本身的難題,譬如經濟成長趨緩,還有疆獨、藏獨、台獨等問題懸而未決,中國也未像百年屈辱期間被欺凌,沒有開戰的需要與本錢。比起中東戰爭,中國問題的嚴重性也相形見絀,美國究竟有沒有認清敵人?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