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佃農渡黑龍江 耕作歷史失地

文/戴定國 |2016.09.18
1146觀看次
字級

文/戴定國

圖/美聯社、法新社、路透、新華社

愈來愈多大陸農民越過黑龍江,到俄國當佃農,勤勞的他們把荒地變成良田。俄國民族主義者日益高聲警告,遠東地區正被「大規模漢化」,甚至可能被占領。

俄羅斯有太多閒置土地,遠東地區面積是美國的三分之二,卻只有六百一十萬人口。一九九一年蘇聯解體,到二○○六年,補貼制集體農莊體系瓦解,俄羅斯人紛紛去別處找工作,留下大量沃土無人耕作。

十年來,中國人大批渡過黑龍江,到俄羅斯發展農業,形成「農墾潮」。一個佃農租了八十二英畝地。他說,從來沒有耕過這麼大的地,大陸三億農民頂多只有兩英畝地。

昔發配邊疆 今移民實邊

遠東地區離莫斯科太遙遠,跨越七個時區。西伯利亞自古地廣人稀,加上高緯度天寒地凍,許多政治犯、良心犯被「發配邊疆」到這裡。今年六月起,俄羅斯政府贈送土地供國人屯墾,多少有「移民實邊」的作用。

俄國人自認無法像中國人那麼勤勞,反而把中國勞工視為經濟開發的希望。一個婦女抱怨中國人非法工作,「睡在田裡」,但仍稱讚「他們像瘋了一般工作」,把荒地變成富田。

符拉迪沃斯托克一個官員說:「我們被寵壞了,男人整天喝酒,不想工作。要向中國農民學習的地方很多。」

當地男人罵中國人起太早,用太多化學肥料,過度使用土地,充滿反中情緒。中國人則有不同想法:「我們回來了。」

俄語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意為「東方主宰」,中國人稱作海參崴。「這是我們的地方,不是俄羅斯的。這是史實。」一個吉林省農民說。

尼布楚條約 對誰不平等

中國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敗給英國後,於一八六○年簽訂《北京條約》,俄羅斯占領海參崴地區。更早的《尼布楚條約》,是清朝和俄國經歷多年戰事後,於一六八九年簽訂的第一份邊界條約,兩國分據廣大土地,並終結了俄羅斯往東擴張。

中國稱此條約是「清朝做了讓步的平等條約」,俄羅斯則視為不平等條約。一八五八年的《璦琿條約》,收復了在《尼布楚條約》中被中國人強占的失地。

《尼布楚條約》究竟平等或不平等,兩國及國際各自解讀,也隨著歲月而變。紐約時報稱,北京雖未提出改變邊境,但幾十年來「中國共產黨添柴加火,讓民眾相信西伯利亞是被強行奪走的,燃起對所謂不平等條約的民族主義怒火。」

在中國的社群媒體常有人提出,不能忘記十九世紀割讓領土給俄羅斯的歷史。甚至有人發文說,中國人民看到那些「未收復的失地」都會淚流滿面。但兩國關係日趨緊密,一個在海參崴的中國人說,「我們並不急著把它拿回來。」

俄國與中國 機遇與憂慮

海參崴遠東聯邦大學學者伊凡.祖恩科認為,對中國人湧入侵占土地的擔心,是基於民族主義者的編造,而不是基於現實。「莫斯科對遠東一無所知,覺得所有中國人都願意到這兒來。」他說,但本地人知道「中國意味著就業和薪水」。

和中國一樣,俄羅斯也在淡化人民的不滿,普亭總統指望中國帶動疲軟的經濟,也想向西方國家表明俄國不需要西方。紐約時報批評:「俄羅斯二○一四年吞併克里米亞半島時,自己也點燃了民族主義之火。莫斯科知道,歷史情感可以輕易粉碎外交承諾。」

海參崴另一位學者維克多.拉林說,「人們總是用歷史,來做政治猜想。」要求歸還海參崴,就像要求美國歸還阿拉斯加一樣不現實。

這種論述若非謊言,便是謬說,阿拉斯加是被賣掉而非被奪走的。一八五三年歐洲爆發克里米亞戰爭,俄國害怕阿拉斯加殖民地被英國奪走,便將阿拉斯加賣給美國。

維克多.拉林指出,在俄羅斯人到海參崴定居前,中國人只是有時會到這一帶打漁、捕海參。「海參崴是俄羅斯建起來的,這是無法改寫的史實」。這種說法類似南海爭議,各國都從古籍裡找出「史實」。

歷史悲歌 一族分布六國

在地球人口暴增前,有大片的荒地野林、無人島嶼,歷史上各種族農牧民來來去去,自然融合。後來「國家」概念日益強固,開始劃分國界,一個種族可能變成不同國的人。

庫德族的「歷史悲歌」最明顯,他們世居於中東地區,總人口約三千萬,祖先留下來的土地卻因劃分國界,主要納入土耳其、敘利亞、伊拉克、伊朗四國,少數分布在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

即便在俄國統治下,海參崴的中國人數量跟俄羅斯人不相上下。一九一二年,這裡將近三成的人口是中國人。

「在清政府被迫將這裡割讓給俄國人之前,這片地方全是中國的。」一個中國農民說。但他也表示,「把它收回來」會「挺麻煩的」,意味著要打仗,「誰也不想那樣」。

中俄友誼的背後 戰爭與和平?

西伯利亞自古被俄國當作「蠻荒之地」,遙遠的莫斯科鞭長莫及。如今形勢不同了。俄羅斯因併吞克里米亞,遭西方國家經濟制裁,石油出口受阻。總統普亭拉攏中國,簽署四千億美元油氣交易。更大力經營西伯利亞遠東地區。

中國崛起,美國「重返亞太」企圖圍堵。中俄從外交戰略延伸經貿合作,中國「一帶一路」與俄國「遠東大開發戰略」對接,邊境貿易更熱。透過「黑龍江絲路帶」,也帶動東北老工業基地轉型。

中俄的陸地戰略,抵銷了美國「亞太再平衡」的海洋戰略。中國的強大和金錢,對俄羅斯有足夠的誘惑,願意成為中國的盟友。中俄邊界長達幾千公里,自古商業往來,游牧民族相互遷徙。黑龍江充滿俄羅斯元素,哈爾濱的俄式城市景觀使它有「東方莫斯科」之稱。

黑龍江省的綏芬河市鄰近邊界,滿街可見俄國人。這裡物價低,許多人來批貨,運回俄羅斯高價賣出。在綏芬河,俄國盧布通用,有一百多家俄貨批發商,把俄貨銷到中國各地。

「一帶一路」雖以經貿為目標,也有外交、地緣政治功能。中俄邊境貿易,成為橫跨歐亞「新絲路」的北方支線,也拉近中俄友誼關係,中俄關係處於近七十年來最密切時期。俄羅斯人頻頻參加中國各種會議,人數遠多於歐美,主題從軍事到媒體,不一而足。

相對於中俄媒體「政策宣導式」的報導,西方媒體更樂於發揮新聞自由,探索深層報導,如紐約時報的〈中俄友誼隱瞞的歷史真相〉,詳述兩國近代史上的邊境衝突。

紐約時報指出,上世紀九○年代蘇聯解體,對中國政府產生衝擊。「兩國小心翼翼,逐漸修復自史達林死後所產生的裂痕。」因為,俄羅斯解體的屈辱,包括喪失領土,經濟深陷困境,在在中國人眼裡,正像清代遭受列強的「百年屈辱」。

「在中國人看來,普亭的民族主義氣勢,以及俄羅斯靠能源帶來的經濟復甦,都是言之成理的事情,他們從中看到了自已的理想抱負。」

深諳俄羅斯、新中國的西方觀察家詹姆斯.帕爾默指出,在國家層面,威權主義似乎是中俄友誼最好的粘合劑。詹姆斯.帕爾默現居北京,是環球時報英文版的編輯。但他對中國的批評很直接:「莫斯科和北京相互支持,如對網路主權的主張,對嚴厲反恐措施的需求,對西方歷數不盡的不公正指責。」

與兩國政府領導人相比,俄羅斯民眾對中國未必這麼喜歡。反亞洲人的種族主義根深蒂固,儘管此敵意主要針對中亞的人;但對「黃禍」的恐懼和西伯利亞人口超限的擔心,俄羅斯媒體不厭其煩報導。

一篇報導指出:「中俄都厭惡西方的民主模式,都對美國影響力抱有戒心,這讓兩國的關係空前密切,至少在領導層面是如此。」

西方媒體對「中國夢」的解讀,也在中俄關係之間見縫插針:「俄羅斯仍然擔心中國想要西伯利亞。」

過去十年裡,中俄在黑龍江興建大橋,頌揚它象徵亞洲和歐洲兩強的連接。十年卻未完工。這座橋的俄羅斯部分停工,只差最後一里。

海參崴遠東研究機構的維克托.拉林說,大橋進程緩慢,顯示部分精英依然患有「中國威脅綜合症」。這個鄰國人口比它多將近十倍,經濟規模大五倍多,軍費則是兩倍。

拉林稱,許多俄羅斯精英階層「沒有在心理上轉過這個彎」,他們不把中國視為可靠的夥伴,而是看作潛在的敵人。

但無論如何,金融時報仍警告:全球重心東移,西方霸權式微。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