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資訊社會系列 結構化新聞與機器人寫稿

 |2015.11.20
1100觀看次
字級

美國蘋果公司二月公布破紀錄的季度財報,稍後美聯社就發布報導,稿頭卻不見記者姓名的撰稿「人」;因為這篇新聞是由「文章自動撰寫軟體」依據美聯社編採方針撰寫發稿的。

企業財報是商業新聞相當重要的一環。這種新聞十分制式化,要求絕對精確,記者必須密切關注財報公布的日期,搶在截稿時限前完稿,而且內容枯燥單調,毫無技術性與藝術性可言。

美聯社自去年夏天起和Automated Insights合作,透過Wordsmith平台將財報新聞撰寫「自動化」。Wordsmith平台每周可以量產數百萬篇報導,估計每秒最多可以量產兩千則報導,每季幫美聯社創造數十倍於以往的稿量。

把單調而制式化的工作交給機器人做,不是科幻電影,而是「工業革命2.0版」的真實趨勢。機器人寫稿自然也不是想像,前提是:只呈現數據而且是結構化的新聞。

「結構化新聞」幾十年前已有,但近年出現的概念更為精進,可能成為「媒體革命2.0版」。有人稱它為「原子化新聞」,方式是把新聞切割成小的單元,每一單元給一個標記,增加使用靈活度,並與不同新聞產生連結。經過這樣組織,就可以結合成一篇報導。但這還不是機器人寫稿,只是讓記者在寫稿時更快捷,更能旁徵博引。

新聞事件有延續性,每天有不同進度,而且幾周、幾月後有新發展,記者報導時儘管詳細敘述,但對事件的起源未交代或簡單帶過,編輯也可能認為已經報導過了,不需贅述,卻沒有考慮到對事件不了解的新讀者。

數位閱讀時代,「結構化新聞」可以依不同標記(Tag)編輯成不同文稿,適應不同讀者需要。在真正的「機器人記者」出現前,這種結構化新聞的運用,可使「機器人編輯」先就位:把一篇報導的背景資訊,在文稿適當位置加上標記,讀者若不了解新聞背景,可以點選,可以進一步閱讀。

文稿的標記可由電腦軟體自動加註,或由人力加註,各有優缺點。《紐約時報》研究發展實驗室日前推出「編輯」系統,由電腦與人力合作加註,記者輸入文稿的同時,系統可辨識並自動加註標,與資料庫連接。

原子是物質的最小單位,不同原子或多個相同原子結合,可變化出千萬種不同的物品。新聞分割的單元愈細,可變性愈多,所產生的功效也愈大。那麼,記者或編輯會失業嗎?這個疑問,也存在於工廠的工人間。

美聯社指出,自動化將使記者和編輯從繁瑣工作中解放出來,將腦袋和時間運用在更需創意的地方。但也承認,機器人寫的稿子內容生硬,也多重複,影響讀者閱讀意願。生硬是必然的,譬如翻譯軟體始終無法取代人的翻譯。至於重複,正是「原子化新聞」特色形成的缺點。

持悲觀論調者認為,新聞報導最強調理性平衡、無偏頗,避免個人立場,機器人不帶感情,似乎是理想的記者典型。但美聯社強調,真正希望記者做的是,當財報出來時,不只是看表面數字,而是寫出更聰明、更有趣的報導。

科技公司預言,未來的機器人可以寫出「帶有真人語調、個性和富變化性」的文章。無論這個可能性有多大,記者的角色都將重新定義。樂觀的是,新聞仍需筆端常帶感情。這種情感結構,是無法制式化的。(系列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