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資訊社會系列 網路科技與人權

 |2015.11.19
1312觀看次
字級

社論

數位時代來臨,社群媒體與記者搶新聞,「機器人寫稿」威脅記者生存。網路存在貧富差距及網路自由的陰暗面,年輕人從「數位原生代」發展成「數位暴民」。愈來愈多國家從嚴監視網路,如何減少酸文謾罵,走向正向制衡的資訊社會,需要更多思考。

社群網站臉書宣布與法國的「歐洲電信衛星」合作,明年發射衛星,讓非洲撒哈拉以南十四個國家可使用網路。臉書創辦人祖克柏把上網視為「人權」。其實不僅非洲偏遠地區,歐美等高度發達國家,這項「人權」也未完全普及。

據二○一一年統計,歐盟五億人口裡,大約四分之一從未上過網。西歐、北歐與較貧窮的南歐、東歐之間,「網路貧富差距」愈來愈大。

二○一二年美國調查,全國約兩億七千多萬人上網,比二○○○年的一億三千萬人增加一倍以上。但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FCC)指出,美國還有一億人家裡沒有高速上網連線。FCC主席說:「上網是一種必需,不是便利。」

上網是「人權」,是「必需」,主要是可接收新聞,擷取新知。尤其後者,世界很多知名大學加入「開放式課程網頁」,如麻省理工學院、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彭博公共衛生管理學院、猶他州立大學及多所日本大學。

這計畫始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二○○二年開始上網,是個大規模的電子出版計畫,基於「機會與開放性」兩個價值觀,希望透過網路,讓全世界的教育者、學生、自修者免費分享該校的教學資源。

在接收新聞方面,主題標籤「#」是繼@之後網路上最受歡迎的符號。社群使用者可利用這個符號,替自己的文章「貼標籤」,方便他人搜尋,增進曝光率。也可迅速找到想看的內容,更進一步找到志同道合的人,交換意見,號召活動。

「#」符號二○○七年開始出現,美國聖地牙哥發生史上面積最大的火災,有一個人在現場看到,在媒體到達前,利用推特發布火災訊息,但消息傳播的範圍還不夠廣。於是有人建議他,加上#sandiegofire。網友很快響應,都加上標籤。災情更新,較任何媒體都快。

二○○九年,推特將「#」納入官方功能,讓#之後的文字,變成一組超連結,讓「全部的使用者」可聚集在一起討論「一樣的話題」,後來還變成了阿拉伯之春(#Arab Spring)等重要政治活動的重要推手。

主題標籤能幫助人們過濾「垃圾話」,迅速找到想要的話題。諷刺的是,#的使用沒有門檻,其自由度也使它成為「病毒式行銷」的利器。出現不相關內容,甚至詐騙訊息。

網路搜尋也成為經濟學家的新工具,提高經濟預測的精確度,更了解某些經濟議題。英國央行的經濟學家用谷歌的搜尋資料,比較「失業」和「房價」等關鍵字的出現頻率,發現比官方的數據更能預測房市趨勢,精確度不亞於傳統指標。

但是網路搜尋也有缺失,如非洲撒哈拉以南國家、貧窮的南歐及東歐,「網路貧富差距」以致經濟學家無法接觸所有的人口,樣本可能不具代表性,使精確度打折扣。

蘋果九月更新行動作業系統,內建「蘋果新聞」,提供五十多家媒體內容。臉書也與多家媒體合作,推出「即時文章」,速度比多數新聞網站快十倍。谷歌則將與推特合作,讓行動用戶在一秒內將整篇文章下載到手機。

臉書一直嘗試以不同方式為偏遠地區提供網路服務,但非洲或南歐、東歐的「網路匱乏症」,主因之一就是家裡沒電腦,更別提行動裝置了,有網路而沒電腦的「網路貧富差距」要先解決。

(系列一)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