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

文與圖/王岫 |2015.10.19
1440觀看次
字級
出門經過巷口,見樹下有一小女孩,坐在社區健康服務中心旁的洗石子椅上,膝蓋前擺著一把板凳,板凳上擺著一本書,稍微彎著腰,手指頭上下滑著書上的文字,朗朗讀出聲音。圖/王岫

文與圖/王岫

出門經過巷口,見樹下有一小女孩,坐在社區健康服務中心旁的洗石子椅上,膝蓋前擺著一把板凳,板凳上擺著一本書,稍微彎著腰,手指頭上下滑著書上的文字,朗朗讀出聲音。

我和老妻都有點驚訝,已很久沒見過人在公共場所朗聲讀書了,尤其是在大家都流行滑手機甚於滑書本的年代。

在秋風送爽的樹下朗讀,似乎更具意義和雅意。一來,戶外涼快有風,如在屋內,雖已無夏日的酷熱,但還是要吹點電扇,才不致窒悶,這樣,樹下朗讀,自然省電。而今人多嘆閱讀風氣不振,見小女孩還孜孜不息,在樹下隨著文字誦讀,自有一分感動人心的古意;而朗朗讀書聲,透過金風傳誦,彷彿書頁間作者的話語,也飄到路過人的心上了。

我和老妻不禁向小孩表示讚許,並請她翻開書,讓我們看看她讀的是什麼書;原來是一本韻文似的童書,的確適合朗讀。再問她來自何處,原來是隔壁舊書攤老闆的女兒,假日隨著爸爸來顧書攤;爸爸在狹小、侷促的小店裡,她就拿張板凳到樹下朗讀了,也真算家有淵源了。

閱讀如透過朗誦,比起默讀,似乎多了一層口舌和大腦之間的中繼,讓你更有時間咀嚼文字的滋味。如小女孩讀的韻文及其他詩詞等,自古本多以朗誦、吟哦為主。對不識字的幼兒而言,父母為他們朗讀童書,則是搭起他們初探世界的橋梁,也是增進親子關係的最好方法。前幾天在臉書上,看到一段影片,一位嬰兒,在媽媽念完一本圖畫書,闔上書本後,就開始啼哭,好像要媽媽再念書的樣子;可見連嬰兒也愛聽媽媽的朗讀聲呢。

以前識字不多的人,透過朗讀,才能知道訊息、知識或領會文學作品的滋潤人心。古代歐洲,人民多是文盲,政府或統治者的公告,是透過行政官員的定點、定時朗讀給民眾聽的;希臘羅馬時期,吟遊詩人是朗讀詩句給老百姓聽,撫慰人心的一種行業。即使至二十世紀,仍有許多功能性的文盲,需要藉著朗讀來接近文學作品;凱特溫絲蕾主演的《為愛朗讀》這部電影,便是一部著名闡述朗讀功能的好片子。

但其實,一般人,如透過朗讀,似也能加深閱讀的印象。我們小時候,流行背書,就是自我朗讀的行為。俗語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詩了!」也是著重在吟讀。我們小學時,上初中還須考聯考,五、六年級時,國語課每天要背誦一篇作文,到聯考國語科考作文,多能在短時間掰出一篇作文來,不能不說平日朗讀功夫奠下的基礎。我記得台中中正路巷弄內老家,有一閣樓,我就是在那裡孤獨地背誦作文的,那閣樓朗讀,竟成為小學生活的印記之一。

上大學,考試前,也習慣清晨在昔日師大舊圖書館校區的草坪上朗讀大一國文選的文章,如今,經常散步經過師大校園,光中橋和碧草如茵的草坪都不見了,唯有宏廓隆柱的希臘羅馬式老圖書館前的晨間朗讀身影,還留存心中 。

但我不得不承認,大學畢業後,我閱讀,卻也不朗讀了。朗讀,在這社會,似乎只變成圖書館的「林老師時間」——說故事、讀繪本給小朋友聽;或變成作家們某段時間的專業和聯誼沙龍 ,如孫運璿科技.人文紀念館的台積電文學沙龍「星期五的夜光曲」,讓民眾聽到詩人或作家的朗讀詩文。記得,去年的「城南藝事」活動中,在城南的幾個廣場或路邊,也擺設有八位詩人的朗讀作品應用程式設計,用手機對應條碼,便能聽到詩人們朗讀詩的聲音;如此更以科技方式,把朗讀帶向公眾化了。

如今見到樹下小女孩,如此自然、自我的朗讀,悠揚讀書聲,竟然是多年來所未曾看過或體會的,不禁感動起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