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嶠人物萬象】 傅狷夫的創作與點漬法

文與圖/黃議震 |2015.10.14
3301觀看次
字級
傅狷夫贈中華詩苑周年紀念。圖/黃議震
傅狷夫為弟子郭文華題枕雲樓。圖/黃議震

文與圖/黃議震

今年的八月中,台北市主要道路路燈桿側邊多了幅布幔,在水墨為襯底的畫面上寫著「心香境遠——傅狷夫的創作與傳承」展覽,一路旗海甚是壯觀。這是中華文化總會自二○一四年底開始,為表彰推動台灣美術教育有功的前輩藝術家,所舉辦的「傳燈」系列展,繼江兆申、李仲生、廖繼春後的第四場大展。

八月二十二日開幕茶會上,心香室(注❶)同門出席甚多。傅門立雪者,在台灣水墨畫壇有半壁江山,衍生廣闊,枝繁葉茂,昔日的莘莘學子,今日已有不少為畫壇名家。從其任教國立藝專的第一屆學生有蘇峰男、第二屆有李義弘、第三屆有蔡茂松、羅振賢,之後有黃光男、涂燦琳、李春祈、呂聰允等等,而傅申、夏一夫、郭文華等則受教於「心香室」。

傅狷夫先生,清宣統二年(一九一○)生於浙江杭州,十七歲入西泠書畫社社長王潛樓門下,專攻山水,除了日課外,也兼習古人之作,以柯羅版畫冊臨摹古代名作,扎下根基。

民國二十六年抗戰軍興,狷翁始從南京轉湖北、湖南、廣西,進四川到重慶,一路經歷名山大川的蒙養。從三峽夾岸諸峰的蕭森峻拔,長江的急流險灘,無不成為狷翁腕下的草稿,自此一改長於西湖之濱畫中煙波柳岸之氣。

民國三十八年三月,狷翁夫婦帶著三個幼子,在憂思萬端中,從上海搭乘渡輪來到台灣。到台灣初期,狷翁一家暫居兵工廠的南港眷舍,附近的田園山色,成為狷翁公餘之暇,寄情書畫的素材。「這些農村田野所見就是狷翁繪畫中所堅持實踐的基本理念:繪畫當隨時代、環境之改變而有所變革,他逐漸地把視覺的觸角放到寶島的一事一物。東北角的大里、野柳與石門,是他觀察浪濤變化萬端的常去之處,海岸邊奇石嶙峋,岩石皴紋殊狀,在寫生觀點的充分發揮下,漸有所悟。」(注❷)

在此次台北市立美術館出借館藏傅狷夫先生的〈海濤卷〉,長四百二十一公分,寬八十八公分,飛浪奔迸,氣象雄肆,是為畫史巨作,其將草書用筆的靈活變化運用在浪濤的描繪上而有靈動澎湃之勢,狷翁苦心孤詣所創「點漬法」,在此作的千濤萬浪中登上巔峰。

傅申教授曾為文,為其恩師開創的「點漬法」下了歷史定位:「古人畫水都是以線條來描繪,雖然也能在浪頭的起伏動盪上表現得非常成功,但是水本無定形,以線範之,終究只是表現方法的一種,而這一種方法竟然行之千百年而不變,直至狷翁才在畫水的成就上,以及表現方法上,有所突破而開了一個新的紀元……而再度地將畫水的技法發展到另一高峰,成為近代山水畫史上戛然獨絕的一格。」(注❸)

狷翁在其創作自述〈我的書與畫〉記有:「民國三十八年春,由滬來台,船經台灣海峽至高雄港登岸,此行始識水深於黛,浪起如山的大海,心中就是醞釀著這種偉大的畫面,於是我常到太平洋邊大里一帶去觀察洶湧的波瀾。」(注❹)

在時代的驅使下,狷翁在渡台的輪船上看著台灣海峽「水深於黛」、「浪起如山」,一片的瞬息萬變、驚心怵目,就如同狷翁所處的那個年代。

雖然狷翁創發「點漬法」的楔子是始於無奈的東渡之行,一朵一朵稍縱即逝的浪花或驚濤駭浪,狷翁以點漬為其寫真,記錄那個時代曾經存在的一瞬白沫碎花。

❶「心香室」為傅狷夫先生的堂號。

❷出自《紀念傅狷夫教授.現代書畫藝術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之羅振賢論文〈傅狷夫山水創作之地域因素〉,台灣藝術大學出版。

❸出自《傅狷夫教授百歲誕辰紀念書畫集》之傅申論文〈雲水雙絕,裂罅無儔〉一章,台灣藝術大學出版。

❹出自《傅狷夫的藝術世界論文集》之〈我的書與畫(下)〉一章,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