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小百科】 華嚴思想:十佛、十身

文/曹郁美 |2015.10.13
5133觀看次
字級

「十佛」又名「十身」,意指如來證果時所具足的十種「佛」、所感得的十種「身」。

十佛、十身究竟為何?《華嚴經》的大小版本甚多,其中不同版本不同品卷都有不同說法,詳細敘說甚為複雜。今簡述如下:

以六十卷本、卷四十二所載來說,「十佛」是指:無著佛、願佛、業報佛、持佛、涅槃佛、法界佛、心佛、三昧佛、性佛與如意佛。

再以六十卷本、卷二十六所載來說,「十身」是指:菩提身、願身、化身、住持身、相好莊嚴身、勢力身、如意身、福德身、智身與法身。

華嚴宗便依上述的條目發展出哲學思想,首先是二祖智儼在他的《華嚴一乘十玄門》中說:

「果者,謂自體究竟寂滅,圓果十佛境界,一即一切。」

是說所謂果德乃自性達寂滅狀態(不生不滅)者,為圓滿的十佛境界,則「一」與「一切」(本體與現象)圓融無礙。

智儼又在《華嚴孔目章》中提出「解境十佛」、「行境十佛」的說法:

「若一乘義,所有功德皆不離二種十佛:一、行境十佛。謂:無著佛等,如〈離世間品〉說。二、解境十佛。謂:第八地、三世間中,佛身、眾生身等,具如彼說。」

這是說由究竟一乘立場看來,如〈離世間品〉所說的無著佛等,名為「行境十佛」。而來回於三世之中的八地菩薩,具有佛身、眾生身等,此乃「解境十佛」。

換言之,「解境十佛」是說菩薩以真實之智照見法界時,所觸目者無論是山河大地、一切眾生,皆視為佛身。一旦菩薩完成修行,體達究極之佛果,此一佛果乃超出因位菩薩所能理解的境界,即是「行境十佛」。

通常說到「佛身」,泰半是指法身、報身、化身之「三身」,華嚴宗卻把它提昇至十佛、十身境界。一方面尊崇原典(即《華嚴經》),一方面指出:盧舍那佛之唯一真身名為「周遍法界身」,他是十身具足、十相圓滿的。

至於四祖澄觀大師所提出「融三世間十身」,相當於二祖智儼所說的「解境十佛」。澄觀認為此十身融攝三世間之諸法,復以十身及自身,遞相互作,融通無礙,故稱「融三世間十身」。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