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先鋒25 全球大數據專家 麥爾荀伯格 所預見的未來

楊慧莉 |2015.09.05
1778觀看次
字級

文/楊慧莉

現在去看病,你可能會被院方要求簽署「用藥紀錄資訊提供同意書」,
當你還莫名所以,一個名之為「大數據的時代」已經悄悄登場。
本月十九日將來台參加第四屆「星雲人文世界論壇:科技與宗教的對話」的
麥爾荀伯格是全球大數據專家。
在他的專業解讀裡,未來將呈現什麼樣的面貌呢?

未來生活
能預測又可量身訂做

麥爾荀伯格(Viktor Mayer-Schönberger, 1966-)出生於奧地利湖畔捷爾(Zell am See),中學時參加家鄉舉辦的物理奧林匹克比賽即贏得全國大獎。二十歲時,他創立防毒軟體公司,產品在奧地利創下最佳銷售成績,公司曾於一九九一年名列奧地利軟體企業前五名。

資訊法規一把罩

之後,麥爾荀伯格修習法律,取得多個學校的法律學位,包括家鄉的薩爾茨堡大學、哈佛法學院、倫敦政治和經濟學院等。一九九八年,他任教於世界頂尖公共政策學校甘迺迪學院,漸漸成為資訊業相關法律規定的專家,在許多企業、政府和國際組織擔任顧問,包括微軟、世界經濟論壇。

目前,他是英國牛津大學網路研究所教授,鑽研於資訊在網路經濟的角色,出版過八本書、上百篇專論。

麥爾荀伯格於二○○九年出版的《大數據:隱私篇》(Delete: The Virtue of Forgetting in the Digital Age),書中的諸多理念已經變成當前歐盟的某些政策。不過,他最讓人津津樂道的作品是三年前與庫基耶(Kenneth Cukier)合著的《大數據》。在本書中,他與庫基耶解釋何以大數據(即巨量資料)會形塑我們未來的世界,革新人類未來的生活、工作和思考方式,同時也觸及大數據時代的黑暗面。但,到底什麼是大數據?

什麼是大數據?

麥爾荀伯格表示:「『大數據』其實是個概念,指的是當人類的資料已積沙成塔變成巨量時,人們可以運用新的技術,看出端倪,或開啟新的經濟價值形式。」

舉例而言,二○○九年冒出新流感病毒H1N1,在病毒躍上新聞台面前,網路巨擘谷歌旗下的工程師已在科學期刊發表了一篇論文,預測了美國冬天將爆發流感,且精準指出確切位置。換句話說,谷歌比美國疾管局更快掌握了流感疫情。谷歌是怎麼辦到的?

谷歌每天接收超過三十億筆的搜尋,把它們儲存起來,就有大量資料可供運用。他們想從民眾鍵出類似「止咳退燒」的搜尋字眼中找出感染流感的人,於是設計了一套系統,可針對搜尋字眼的搜尋頻率,找出和流感傳播的時間、地區於統計學上的相關性。結果,他們成功了。

有了谷歌這套系統,下次爆發流感時,全球就有更好的工具加以預測,防止疫情蔓延,這就是「大數據」的威力所在。但,不只是公衛,其他生活領域只要能「資料化」,也將改頭換面。

各個領域展新貌

麥爾荀伯格認為,想在大數據的年代成為贏家,就要從巨量的資料中找出關聯性,且須認知「資料本身就是產品」,而不再只是藉以改善產品的輔具。

舉例而言,飛機引擎製造商勞斯萊斯過去十年不只製造引擎,並開始分析產品資料,提供產品監控服務,在引擎故障前就能預知、通知客戶進行維修。結果,靠著使用資料,勞斯萊斯的營運模式從單純的製造變成「製造加服務」,現在他們約百分之七十的年收入來自提供的售後服務。

藉用資料的「預知」功能就能有利可圖,但麥爾荀伯格表示,巨量資料還兼具「量身訂做」的效用,讓過去因小量資料無法辦到的「客製化」變成可行。比方說,在醫療方面,過去藥廠只能依照統計學上的平均數打造每個人吃的藥,但現在有了大數據,未來醫師可靠著追蹤病患個人病史、過去的用藥紀錄,再搭配其身高體重和特殊體質,開出病人專屬的藥方。

在教育方面,有了將學習過程資料化的大數據,學生不僅可了解自己的學習成效,老師可據以修正自己的教學內容,且朝學習個人化的目標邁進。事實上,美國有些學校已在使用數位教科書,提供符合學生需求的內容;紐約有幾所中學的數學課程已運用數據分析,依照學生程度,為個人打造專屬的課程表。

另外,大數據也有益於社會機構的運作。過去,儘管社會機構做了很多好事,但其影響卻難以衡量。如今,有了大數據,社會機構可據以分析和了解自己的成果表現,讓機構得以進一步學習、發展和增進影響力。


未來工作
資料分析領域有錢景


不過,對麥爾荀伯格等熟知未來趨勢的科技人而言,大數據的革新力尚不止於生活面,也將在工作面掀起波瀾。

傳統專家遭挑戰

根據《大數據》另一位作者庫基耶的說法,「大數據和演算法將挑戰當今白領、專業知識的工作,就像工廠自動化曾對藍領工作者造成衝擊一樣。」他舉實驗室技術員為例,這種向來用顯微鏡檢視腫瘤切片以判斷其是否為癌細胞的專業人士,未來可能得打包回府了,因為在大數據時代,當一切資料化,經演算和分析後,預測將更精準。

換句話說,因資料量不足只能倚靠經驗判斷、直覺和膽識做決策的時代已過去。未來,許多目前所認知的專業工作將被淘汰,各行各業的分際也不再那麼明顯。在《大數據》中就有個例子說明此情況。

在加拿大安大略省有個最會照顧早產兒的人,她是麥克蕾格博士。然而,麥克蕾格並不是新生兒護理權威,甚至連醫師都不是。她拿的是資訊工程博士學位,卻因妥善運用病患資料,經過電腦運算處理,知道如何做出最好的醫療建議。

哪些專業最吃香

任何時代都會產生專業的消長,大數據時代也不例外。既然有些工作會被淘汰,有些便會應運而生,如資料科學家、統計專家、機器學習專家等。

麥爾荀伯格尤其看好「資料科學家」(或稱為量化分析師)這個新專業。他認為,這類專業結合了統計學家、軟體工程師、資訊圖表設計師的技能,而且具有人文素養,擅長講故事,畢竟「光有全世界的數據和資料,也不見得能發明iPod,想像力與發現新事物的能力更加重要」。

整體而言,麥爾荀伯格認為,大數據分析領域會帶來很多工作機會;在矽谷,這類分析師的年薪折合台幣約三百萬到四百五十萬元,在目前已很搶手,未來更是求才若渴。

另外,還有一個專門監控巨量資料、維持其透明度、避免爭議的專業也會趁勢而起,那就是演算學家。這個角色有如目前的會計師或審計師,能夠評估資料來源的選擇是否合適、分析和預測工具是否恰當,以及對結果的解釋是否合理,在遇到爭議時,由於了解演算法、統計方法和資料集,便能適時發揮調查和釐清的功能。其存在避免巨量資料成為黑盒子,有助帶動社會對經濟的信心,推動大數據時代的發展。

未來心念

駕馭工具  發揮自主權

隨著時代的演進,人類已能運用累積的巨量資料預測未來,防患未然。但一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麥爾荀伯格在著作《大數據》、《大數據:隱私篇》均點出巨量資料的黑暗面。

自由意志何在?

首先,人們可能因預測而受罰。想像一下,未來警察將用大數據來辦案,在常發生犯罪的地點加派警力,這一切顯得無可厚非。但如果他們延伸到個人資料,追蹤某人的信用評等、是否失業、上網瀏覽行為,甚至從其所戴的智慧健康手環識別個人生化數據,判斷其是否將有攻擊行為,來作為預防犯罪、逮捕他人的依據,那可能就一點都不好玩了。

換句話說,未來有可能發生:當演算法可根據人類過去的行為預測其未來可能會有的行徑,即便當事者尚未採取行動,也得為過去的不當行為負責。問題是,人類最可貴的自由意志、選擇權到哪裡去了?

「想」與「做」之間往往存乎一念之間,何況「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人也往往是從錯誤中學習,如果任憑巨量資料為所欲為,未來人類將鹹魚難翻身,成為其過往行為的囚徒。

在大數據時代,除了個人資料有遭「濫用」之虞,網路時代開啟時即潛藏的「隱私全都錄」隱憂也將繼續存在。對於此,麥爾荀伯格早有先見之明。

先見之明促立法

幾年前,在「臉書」社群網站剛登場,人們尚徜徉於資訊分享的便利時,麥爾荀伯格即預見網路侵犯隱私的危機。當時,他把此危機寫進《大數據:隱私篇》裡,結果有人據此創立了兼具保護網路隱私功能的新平台,如「Snapchat」。他表示,這種在看完訊息就自動刪除的新型網路簡訊平台,深受歐美青少年喜愛,而他的學生們現在的私下言論都選用這種平台傳遞,只有畢業典禮這種大事情才會放「臉書」。

而麥爾荀伯格在書中所循循善誘的「遺忘美德」也得到正面回應。去年歐盟最高法院裁決,公民有權利行使「被遺忘權」,可要求谷歌等這類掌握大數據時代資訊的網路巨頭刪除過時或不當的個人訊息。

但,麥爾荀伯格更希望的是,未來的網路資訊都有到期日,時間到了就自動刪除,不要等到有人受傷了、開始抗議才刪除。而他也在著作中再三強調,巨量資料只是工具,儘管它能對未來提供預測,但只有人類才是命運的主宰,能「決定」要做何改變。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