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先鋒24 施維姆 二十年來不靠金錢 人生變得更富足

楊慧莉 |2015.08.29
1930觀看次
字級

文/楊慧莉

資本主義時代,金錢掛帥,消費成了生活常態。許多人為了賺錢、花錢而過著忙碌不堪、身心失衡的日子。但,有人卻決意不再如此過活。其中,在德國有「交換之母」之稱的施維姆,多年前辭去正職、放棄家當,打算花一年時間實驗不用錢過活;而今,二十年過去,仍樂此不疲,人生因而變得更開闊、更自由。...

1創新生活
打造心中理想社會

海德瑪麗.施維姆(Heidemarie Schwermer, 1942-)出生於東德,家境優渥。二次大戰期間,家鄉深陷戰火,與家人逃往現今西德;逃難期間,曾寄人籬下,初嘗貧窮和饑餓的艱辛以及世間冷暖,直至父親從沙場回來,一家人團聚,重建家園,才漸漸回歸正常生活。然而,童年的戰亂經歷已烙印在她心中,留下不可抹滅的影響。

兒時的承諾

上小學後,施維姆因識字而開了心眼。她常拿著心愛的童話故事書到居家附近的樹洞,獨自沉浸在美好的童話世界裡。她想起戰亂期間只因自己頓時成了一無所有的難民而備受欺凌,但童話世界裡邪不勝正、「愛」終將戰勝一切。

童話故事漸漸形塑了施維姆對世界的理想樣貌,讓她在小小年紀時許下宏願:要盡一己之力打造更美好的世界,無戰爭之擾,人人有尊嚴。

大學時,施維姆念教育學院,認識了許多偉大的教育家,對於作育英才,創造一個相互尊重的環境心生嚮往,但實習期間,她就見識到教育的現實面與理論面大相逕庭。

立業與成家

儘管些許失望,施維姆仍勇敢地踏上教育之路,在分發任教的小學傾全力施展自己的教育理念,只是地方首長不支持、學生吃硬不吃軟,諸多阻礙,讓她備感挫折,身心俱疲。後來,這所學校因規模小遭到廢校的命運,她便藉此休養生息一年。

期間,施維姆探訪巴西的親戚,與智利藝術家安立奎結識並結為連理。由於丈夫難以靠藝術維生,她偕夫回國定居,重拾教職。婚後,一雙子女陸續報到,丈夫卻未善盡職責,讓她孤軍奮戰、焦躁難耐,這場不幸福的婚姻終以離婚收場。

之後,施維姆當起全職的單親媽媽,碰到了兒子無法適應新學校的難題。然而,在尋求專業治療的過程中,她不僅重拾大學念過的心理學,還發現人人都可以改變自己,且進而認清了學校環境並無法落實她對社會的理想。於是,在投身教育十五年後,她毅然決然地放棄人人欣羨的鐵飯碗。

施與受中心

後來,施維姆回校進修,選修心理諮商課程,並完成漢堡市一個完形治療機構的訓練課程。成為專業的諮商師後,她在工業城多特蒙執業。在這裡,她看見滿街的乞丐、遊民、蹣跚的老人、不識德文的外來族群,本想利用自己的專業幫助這些弱勢族群,但社會醫療保險並不給付完形治療的費用。不過,她的專業還是有幫助到一些行為偏差的孩子與外國人。

或許,求仁得仁吧,有天她從廣播中聽到加拿大有個村莊有交換中心,這給了她靈感,在多特蒙成立了「施與受中心」,嘗試建立一個免費分享的開放機制,居民可藉以提供服務換取所需要的物資或其他服務,互相幫助。舉例而言,有人可用幫人剪髮,換取一場物理治療;用不需要的咖啡機換兩件襯衫等。她相信,人就算一無所有,仍有其存在的價值。

不花錢實驗

隨著參與者愈來愈多,施維姆「交換之母」的聲名不脛而走。但,施與受中心始終存在信任的問題,這讓她思索更激進的方法:有沒有可能不花錢過活,完全仰賴分享、交換和互助?

不過,隨即腦袋中又出現了另一個聲音:不可能,直到有一次,一個朋友出遠門,請她幫忙澆花,之後又有另一個朋友請她遛狗,交換中心遂漸漸傳出她可幫人看家的訊息,而她也慢慢找出自在入住他人家中的方法。於是,當有人請她看家兩個月後,她知道落實想法的時機來了:她決定花一年時間嘗試過著不花錢的生活。

為了無後顧之憂,施維姆歇業、退租房屋、退掉健康保險;將全部家當分送出去,只留下一件衣櫃存放重要的私人物品,隨即展開她隨遇而安的「游牧」生活。但,她沒想到的是,一年後她的人生全然改觀,她再也沒回到過去的生活了。

演講與出書

多年來,施維姆遍遊各地,住過各式各樣的房子;隨著創新生活方式的聲名遠播,她常受邀到歐洲各地演講,並寫書分享理念和經驗。為了換取生活所需,她做過農婦、在超市打掃、提供諮商等其他服務。她最有名的著作《Living Without Money》已被譯成多國語文(中譯本:《無窮奶奶的富足人生》,我們出版);她的故事曾被挪威和義大利的合作團隊拍成紀錄片。媒體最常引用她的話是:「我想改變的不是人,而是這個繞著金錢打轉的世界。」

至此,施維姆已行在兌現兒時承諾的路上,為打造一個更好的世界而努力著。

2心隨境轉
無憂無懼 驚喜連連

自從不花錢過活後,施維姆發現自己的生活品質與日俱增:愈來愈自由,不必再為了賺錢而汲汲營營;愈來愈放鬆,歡喜期待嶄新的每一天。一般人視為理所當然的生活所需,現在變成她生活冒險的一部分。最重要的是,她對生命本身、上帝和新人類愈來愈具信心。

處處是奇蹟

走入新生活後,施維姆發現自己常「心想事成」:想吃巧克力等美味甜點時,就會與食物不期而遇;盥洗用品快用完時,就有朋友剛清理完浴室清出多餘的那一份拿給她;鞋底磨平,正愁無鞋可穿,就看到住所門口有個塑膠袋,裡頭放了三雙新鞋,旁邊留了張紙條寫著:「買錯了,希望適合你。」

更神的是,有一回施維姆身上留了一筆三十五馬克的預備金,不久後她的一顆牙齒因咬了一口全穀麵包而斷裂,本想事情大條了,結果找到熟識的牙醫處理後,對方只意思地跟她收了「三十五」馬克。還有一次,她突然斷炊,為了裹腹,本想在「施與受中心」辦個烘焙活動,由他人提供食材、她來烘焙,大家各司其職,這樣她就不必挨餓了,不過後來有麵包店的人打電話來表示,想透過中心捐贈每天過剩的麵包給需要的人,當下解決了她的民生問題,也讓她有機會服務其他需求者。

後來,施維姆舉一反三,主動打電話給其他店家,除了幫他們解決食物過剩的困擾,也讓有需求者受惠。而「施與受中心」回饋這些愛心店家的作法就是幫他們裝修打掃店面和發送廣告宣傳單。

受比施更難

施維姆的新生活中不乏各種學習,包括擺脫對工作的成見,讓她能因應對方的真正需求各取所需。其中,最讓她受益也最難學的就是,主動請別人施惠。她在運作「施與受中心」時,就發現參與者多半喜歡「供給」更甚「接受」,因為前者讓人有權力感,後者則讓人感到懦弱。而她個人在展開新生活後也遇到類似的難題。

有一回,鐵路局提供一票可多人使用的好康。她想與人分享這種火車優惠票,儘管她願意提供回饋,卻仍覺得自己的行為像在乞討。終於,她突破心防,走近一位旅人的身邊攀談,不久即切入正題,飛快地說明自己的實驗,沒想到對方聽得津津有味,不僅與她分享,還在前一站下車時大方地將整張票送給她。這次經驗讓她看見陌生人之間消除猜疑、敞開心胸的可能性。但,施維姆的收穫還不止於此。透過交換和分享,她得以跟不同的人打交道,走出自己的小世界。

3開啟改變
人人都該自創價值

施維姆上過許多媒體暢談她的新生活理念。不過,她知道許多媒體並非真的把她當一回事,因為多數人仍無法想像沒錢要怎麼過活。媒體只是利用她的「瘋狂想法」賺錢。儘管如此,媒體仍幫她傳播了想法。

重點在革心

然而,施維姆並非鼓吹人人都該不花錢過活,而是喚起不同的生活方式。她表示,重點在「想法、待人接物以及生活哲思需歷經一番革新」。她想像未來的新世界裡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價值,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她知道自己的新生活對某些人已起了帶頭的作用,而她欣賞那些能循序漸進逐步達成目標的人。

現在,施維姆看到想吃的東西,偶爾會破例一下花個小錢,因為她知道自己「有能力」不花錢過活,無須再拘泥於這種生活方式了。

挑戰金錢觀

施維姆坦承「不花錢過活」有些激進,但她相信這種方式能拓展人的意識,讓人免於非理性的恐懼和深層壓力,而這些都潛藏於現今資本主義文明的價值體系中。

換句話說,她想挑戰的是資本主義的金錢觀:「今天我們想快樂就血拚,不斷消費,讓人忘了生命中更重要的事;另一方面又以金錢定義自己的表現和成就,忙於賺錢,讓我們耗盡所有精力,但我的『施與受』卻專注於生活品質,人與人之間的分享與互動,有別於消費和競爭。」

而今,這位活得自信且雍容華貴的智者捐出自己的養老年金、出書版稅給比她更需要的熟人或陌生人,錢包裡只留下不多的保險年金供急用。對她而言,不花錢過活的日子讓她「賺到」更棒的人文價值:專注、創意、活潑、簡單和互信,這些已足矣。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