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追懷一代琴人孫毓芹

 |2015.07.27
2062觀看次
字級

近一月來,古琴界舉辦了一系列紀念孫毓芹百年誕辰的活動,包括古琴展、演奏會、演講會等。雖然沒有引起媒體太多重視,但是孫毓芹畢生致力於古琴教學,至今枝開葉散,半世紀以來,可謂學風有成。台灣古琴界泰半是他的門生,他們除了繼續宏揚傳統古琴藝術,如斲琴技術、彈撥技法,最重要的是傳承了中國傳統文士的精神;在當前學制改變,師生情誼淡泊的今日,格外值得珍視。

民國三十八年孫毓芹隨軍移居台灣,因為買不到琴,便根據《與古齋琴譜》所述的造琴理論和方法自己斲制,後來逐漸累積了經驗;於是將斲琴方法傳授給弟子。唐健垣、葉世強、林立正、陳國興是主要的傳人,現在都是著名的斲琴人,而且也繼續將這項工藝傳承到下一代,可以說,第二代的斲琴人也已經嶄露頭角。

古琴的斲制本身就是一門非常精深的藝術,它涵蓋了木工、音響等基本工藝,更集合詩、書、畫和金石於一身。以現存的唐、宋、明琴為例,其音質歷經時間的淬鍊益加圓潤、沉厚,琴家都以收藏老琴為有道的象徵,幾乎每一張名琴都串連著古代名士。蘇東坡在現存傳世唐琴中最著名的「九霄環佩」琴背上留下了一首詩:「靄靄春風細,琅琅環佩音;垂廉新燕語,滄海老龍吟。」說明了名琴和名士的關聯。

古琴藝術在彈奏上有不同的技巧,因而衍生出不同的流派,大陸在明清以來就衍生出廣陵派、九嶷派、浙派、嶺南派、諸城派等諸多門派;儘管歷經文革,古琴藝術也透過各個流派在民間的傳播而保留了下來。政府播遷來台之前,台灣並沒有古琴流派的傳承,直到孫毓芹開始在國立藝專和中國文化大學任教之後,古琴藝術才開始在台灣生根長苗,山林派逐漸茁長,也成台灣古琴發展的一支源流。

古琴藝術的價值還不限於斲琴技法和彈奏技巧,最重要的是彰顯士人的道德和志節。魏晉時期著名的竹林七賢就是藉著琴酒避開時政,不與竊國者伍,著有《琴賦》的稽康就是因不齒司馬氏的專政而慘遭殺害。當其臨刑前彈奏了一曲《廣陵散》描述聶政刺殺韓王的故事,因為沒有下傳,而有「廣陵絕響」之稱。後來這首曲在明朝的《神奇祕譜》中出現,被列為「太古神品」。從這則掌故可以略探古代琴人風骨之梗概。

彈撥古琴如果心不沉,意不專,神不凝,彈出來的聲音不能入耳。古琴自伏羲、神農以來即是正統的大雅之音。孔子制禮作樂,所謂的樂即是古琴曲,孔子向師襄學琴,從彈奏技巧一直到意境,而能直指此曲是周文王所作,可知彈琴絕不只是技巧而已;至今《文王操》仍流傳於世,可以知道古琴還連結傳統的禮制。孫毓芹先生曾說過,一個人必須「心中有德,腹中有書」方足以撫琴,即是此理。

在紀念孫毓芹百年誕辰暨逝世二十五周年之際,欣見古琴藝術在台灣經過半世紀之後能發揚光大;也看到其門生在辦展過程的謙遜和素樸。值得強調的是,這種師徒制度的功效和價值,絕非當前「五年五百億」的速成計畫可以達到的。際此政治紛亂,教學制度崩解的時代,孫毓芹的教學成就格外值得懷思。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