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藝筆記】 靄靄停雲──說雲(下)

文與圖/陳牧雨 |2014.12.02
2911觀看次
字級
雲積厚而成雨,這是大家都了解的自然現象,所以下雨時必烏雲密布。然而古人又認為龍騰致雨,所以龍與雲脫離不了關係。是故,古人畫龍必畫雲,由於雲的遮蔽,又有「神龍見首不見尾」的說法。圖/陳牧雨

文/陳牧雨

雲積厚而成雨,這是大家都了解的自然現象,所以下雨時必烏雲密布。然而古人又認為龍騰致雨,所以龍與雲脫離不了關係。是故,古人畫龍必畫雲,由於雲的遮蔽,又有「神龍見首不見尾」的說法。

這說法來自清朝趙執信的《談龍錄》:「詩如神龍,見其首不見其尾,或雲中露一爪一鱗而已。」其原意是說,寫詩不可寫得太白太盡,必須讓讀詩的人有想像的空間,這樣的詩才有韻味。後來這句話卻被引用來說一個人的行為舉止飄忽不定、神祕莫測讓人無法預測。

而當劉邦平黥布後,回家鄉沛縣,酒酣之際,擊筑而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以雲隨大風舖天蓋地而來的壯闊景象,來表現其意氣風發,威震四海的豪壯氣概。

至於小小的雲塊,無法積厚成雨,又該如何看待?

陸游有句:「閒雲不成雨,故傍碧山飛。」不成材的閒雲,不能成雨,也只有靠著山邊飛了。

這或許是詩人的自謙之詞;或許也是詩人藉以抒發壯志未酬的淡淡哀思吧!

另外,白居易的〈夏雲〉詩:「嶺上白雲朝未散,田中青麥旱將枯。自生自滅成何事,能逐東風作雨無?」似乎也是闡述不能成雨的雲,終一無是處的道理。

然而陶淵明有一首〈停雲〉詩卻是藉著「靄靄停雲,濛濛時雨,八表同昏」的無聊春雨時節,「靜寄東軒,春醪獨撫,良朋悠邈,搔首延佇。」在東軒獨自喝著悶酒,並且思念遠方的友人。

由於這首詩太有名了,因此「停雲」這二字,脫離了一般人對雲的概念,而成了懷念友人的代名詞。

宋代名畫家郭熙曾說:「山以煙雲為神彩……得煙雲而秀媚 」;又說:「山無煙雲,如春無草。」因此畫家畫山,當然也非畫雲不可。

不過,張潮在他的《幽夢影》一書裡說:「雲之為物:或崔巍如山,或瀲灩如水,或如人,或如獸,或如鳥毳,或如魚鱗。故天下萬物皆可入畫,惟雲不能畫。世所畫雲,亦強名耳。」意思是雲變化多端,不容易描繪,世人畫雲都畫得很勉強。

雖然是這麼說,可是歷代不乏善畫雲的畫家,而且他們對畫雲,都下了很大的功夫。

根據古代畫家的觀察,雲不但可分為積雲、流雲、停雲、雲霧、雲海、雲瀑等,甚至依季節還可表現出不同的意態。

韓拙這樣論雲:「春雲如白鶴,其體閒逸和而舒暢也。夏雲如奇峰,其勢陰鬱濃淡靉靆而無定也。秋雲如輕浪飄零,或若兜羅之狀廓靜而清明。冬雲澄墨慘翳,示其玄溟之色昏寒而深重。此晴雲四時之象;春陰則雲氣淡蕩,夏陰則雲氣突黑,秋陰則雲氣輕浮,冬陰則雲氣慘淡。此陰雲四時之氣也。」可見古人對大自然的觀察實在非常細膩。

至於畫雲的方法主要有兩種:

一為勾雲法。用中鋒淡墨,畫出屈曲燎繞的細線,來表現雲的動態。

二為染雲法,又稱烘雲法。不勾出雲紋,用水墨烘染出雲塊暗黑的部分,襯托出白雲,這就是以黑計白的方法。

在山水畫裡,如果千岩萬壑太過緊密,也可以畫雲來紓解,過分疏空的地方也可以畫雲來使其緊湊。

雲霧飄渺,可顯現山的神祕。畫山有雲,則如詩的「神龍見首不見尾」般,增加了觀賞者的想像空間,增添了山水畫無窮的韻味。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