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藝筆記】東坡賞心十六事九 之八

文與圖/陳牧雨 |2022.08.02
1282觀看次
字級
圖/陳牧雨

文/陳牧雨

乞得名花盛開

七十年代校園民歌盛行,其中一首〈蘭花草〉非常有名,當年在華人世界幾乎家喻戶曉,人人皆能琅琅上口的一首歌。而且一直到四、五十年後的今天,還有歌手繼續翻唱。

其實,這首歌的歌詞是改編自胡適創作於一九二一年的一首名為〈希望〉的小詩。詩的內容描述有一年夏季,胡適的友人熊秉三夫婦送他一盆蘭花草,胡適帶回家後精心呵護照料,可是一直到秋天都沒有開出花來,於是他有感而發寫下了這樣的詩作:



我從山中來,帶得蘭花草,

種在小園中,希望花開早。

一日望三回,望得花時過;

急壞看花人,苞也無一個。

眼見秋天到,移花供在家。

明年春風回,祝汝滿盆花!

詩收錄在胡適著作出版的詩集《嘗試集》增訂版中。《嘗試集》是中國新文學史上的第一部白話詩集。此時由於白話文學剛開始萌芽,所以整首詩還存有五言古詩「五字一句」的格式。

〈蘭花草〉的歌詞,大部分照抄胡適的〈希望〉,只把詩裡幾個還有「文言」遺緒的詞句稍稍做了修改。比如把「祝汝滿盆花」改為「滿庭花簇簇,添得許多香」等。

姑且不論詩的形式如何,詩的內容把愛花人殷切期盼花開的心情描述得靈活靈現。或許很多人也都有焦急地等待花開這樣生活經驗。所以〈蘭花草〉這首歌才感動了許多人因而蔚為流行吧?

也許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所以早在一千多年前宋朝的蘇東坡,才把「乞得名花盛開」列為「賞心十六事」之一吧?

「乞得」表示花得來不易;「名花」自然不是凡花俗卉。看著她們盛開,如何不內心歡喜而形於色呢?

飛來佳禽自語

中國人自古把「鳥語」與「花香」兩句並陳,用來形容春天的美麗的景色。此兩句其實也闡明春天有靜態的「花香」也有動態的「鳥語」,缺一皆不能成為完整的春容。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這是孟浩然〈春曉〉中的句子,形容春天一到,百鳥爭鳴。在這種大自然的樂音中眠睡,自是一種幸福。

不同的鳥啼聲自然也相異。所以古人使用了許多不同的形容詞來形容鳥的啼聲。

這裡試舉幾個例子:

最早如《詩經‧周南‧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關關」是「雎鳩」的啼聲。「雎鳩」有一說是水鳥魚鷹。

《文選‧禰衡‧鸚鵡賦》:「采采麗容,咬咬好音。」「咬咬」(ㄐㄧㄠ ㄐㄧㄠ)形容鸚鵡的叫聲美妙。

宋代歐陽修〈啼鳥〉詩:「陂田遶郭白水滿,戴勝穀穀催春耕。」「穀穀」也作「谷谷」,歐陽修用來形容戴勝鳥的啼聲,是擬聲詞。

唐代杜甫〈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七首之六〉:「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杜甫使用了「恰恰」來形容他聽到的鳥鳴。

明代湯顯祖《牡丹亭》第十齣有:「嚦嚦鶯歌溜的圓。」「嚦嚦」(ㄌㄧ ㄌㄧ)是狀聲詞,形容鳥的鳴聲清脆悅耳。

鳥類繁多,不勝枚舉。歷代文人,皆竭盡所能,運用文字來形容他們所聽到的鳥啼聲,確實也令人讚歎。

鳥叫聲有悅耳的,當然也走粗噪的。如《淮南子‧原道》:「烏之啞啞,鵲之唶唶。」其中「啞啞」形容烏鴉啼叫;「唶唶」(ㄐㄧ ㄐㄧ)則形容喜鵲叫聲。這兩種都不是什麼好聽的聲音,所以蘇東坡這裡的「飛來佳禽自語」,既是「佳禽」想聲音必然悅耳。

試想:窗前或庭院偶然飛來漂亮的小鳥,自顧嘰嘰喳喳地唱出悅耳的歌聲,雖然「百囀無人能解」,卻也是一件令人感到欣喜與愉悅的事!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