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人生16--娜塔莉與菲利普的快意人生

文/鄧緻盈 整理/楊慧莉 |2014.03.08
1479觀看次
字級
圖/一起來出版社提供
圖/一起來出版社提供

 文/鄧緻盈 整理/楊慧莉 


過去,想靠「藝術創作」維生,談何容易?而今,文創的時代為藝術家大開方便之門,只要有創意,將自己的創作化作討喜,甚至實用的商品,就能兼顧理想與現實。今天要介紹兩位藝術創作者,一位是多元媒體藝術家,另一位是燈飾設計師。他們都對自己的藝術創作有所堅持,但也同時掌握了時代脈動,最後創造出他們真正想過的人生。

 
 法國多元藝術家 娜塔莉編織可愛 的童話世界

 如果你有留意販售歐洲精品的小店,你也許見過娜塔莉(N a t h a l i eLete)的精品;又或許你去過東京新宿,曾看過一家櫥窗畫滿了蝴蝶的N a t h a l i e Lete專門店(U s a g i P o u rT o i);你也許已經是娜塔莉的粉絲,常期待她下次又會帶來什麼可愛的、童趣的,同時帶幾分詭異,引人入勝的作品。

 二○一一年我首度認識娜塔莉,她便說自己的藝術較商業化,指的是她的畫常常做成設計產品。鮮少有藝術家這麼坦白,使我一直感到好奇。

 藝術使人忘憂

 娜塔莉在巴黎土生土長,父母分別是來自柬埔寨的華僑和德國人,她說因為孩提時代常常聽母親講童話故事,所以特別喜歡童話,但世上也沒有全然完美的「童話」。再次見面,娜塔莉首次透露了她父親喜歡賭博,自小起父女關係一直都不好,幸好媽媽待她很好,雖然窮,但母親仍然在各方面盡力滿足她。因此娜塔莉特別珍惜她的工作:因為藝術是屬於她一個人的世界──一個能讓她專注、忘憂和快樂的世界。

 約從二○一二年中開始,娜塔莉在巴黎市中心買了個新的地方,一方面作陳列室,另一方面作為她和丈夫的別墅。二○一三年秋,我再次造訪了娜塔莉,聽到了一些從前沒聽過的故事:她怎樣因為一名占星師而展開藝術家之路?怎樣因H e l l o K i t t y而開始做產品?為何「商業化」?等等。

 藝術創作之路

 娜塔莉小時候從來沒想過有藝 術家這樣的職業。她的家人沒有一個是藝術家。十八歲那年,她原本想當空服員,因為母親是德國人,她會說德語,想說當空服員應該沒問題吧!但同年,她認識了一位占星師,這位占星師不僅看到了她的過去,還說將來她會成為一個成功的藝術家,並說「她太高傲了,不適合服侍別人」。

 占星師一語驚醒夢中人,讓娜塔莉想到了藝術家這條出路。她決定報考藝術學校。二十一歲,她進入公立裝飾藝術高等學院,先是念時裝(四年),然後再念平版印刷(五年)。她表示自己很喜歡印刷,原因是因為自己做的不管是什麼,總捨不得賣,所以只有再版,她才能對自己說:「K!別人可以有一份,但我也可以保O留原作。」

 HelloKitty給靈感

 娜塔莉曾經是做雕塑在畫廊出售的藝術家,那時身邊沒一個朋友負擔得起她的作品,直到她出產品,朋友能買,發現大家都很開心,便漸漸覺得產品可以令別人開心。

 還有,她很欣賞H e l l o K i t t y,不是它的圖像本身,而是使用圖像的方式,那時她覺得,畫作如果印在產品上,一定比H e l l o K i t t y好看!因此,當某天有家日本公司想買她的專利權做產品,她便一口答應了。

 娜塔莉使用的媒材蠻多的,有畫畫、陶瓷、刺繡、烙畫、絲印,供她製成地毯、絲巾、玩具等。但她表示自己最喜歡的還是畫畫,特別是現在可以將畫作放到任何東西上;早上畫一幅畫,下午便可想像它在絲巾、壁紙上的模樣。她喜歡創作不同的構圖,然後建立一個圖庫,做出千變萬化的設計,像小孩,每次從玩具箱拿出一些什麼,說不同的故事。她常覺得大人該多多回憶自己當孩子時怎麼玩的,這可套用到任何一種創作上。

 藝術治療時代

 二十年前,一般商業設計都較溫和,許多人看了娜塔莉的畫之後常覺得毛骨悚然,尤其是她畫的眼睛,但到了現在,文化改變了,大家較能接受她這些e m o t i o n較多的東西,她才有市場。其次,她的工作就宛如對自己的治療,使她快樂,也使別人快樂。她本身並不是個快樂的人,工作幫助了她,若是她停止工作,她覺得自己也許會變得很憂鬱。

 至於藝術家要有哪些特質和心念,娜塔莉表示:首先要有耐性,其次是忠於自己。這不容易,因為人常常很自然地抄襲自己心儀的東西。因此必須有自己的世界。不管是誰,當他有屬於他的世界,縱使是不好的品味,都能感動人,因為那是發自內心的。

 英國燈飾設計師

 菲利普打造霓虹絢爛的樂園

 燈飾設計師菲利普(P h i l l i p O a k l e y)自認是怪人,而如果你用看一般人的目光看他,他的確有很多不尋常的地方。

 目前與太太和兩隻愛犬住在英格蘭的海邊,菲利普除了衣著大膽,在他家,你還能發現很多稀奇古怪的裝飾。即使你的雙眼已經被四周閃閃爍爍的燈泡弄得眼花撩亂,沒察覺大廳一角的油畫原來掩藏著他的私人酒吧,但也或多或少都能感受到他的鬼馬性格。

 工作上,菲利普所從事的,也非一般領域,他做的是日漸式微的霓虹燈和從前遊樂場常用的燈飾。他說:「以前的遊樂場,不管是什麼遊戲,上面永遠都有鏡子啊、雕塑啊、手繪招牌啊、燈啊等等不同類型的手工藝。每個s h o w m a n(負責管理遊戲的人)都想藉這些裝飾來吸引遊人,某種程度上,他們更想藉此來炫耀一番。」

 保存傳統工藝

 不過,雖有這樣的歷史背景,菲利普今天做燈飾,並非真的為遊樂場而做。菲利普的太太兼得力助手奧莉薇說,復古燈飾的工序繁複,很多須由手工進行,在這個事事講求經濟效率的社會,已漸漸被LED燈取代。

 可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如菲利普從前工作的地方──黑池燈飾節(B l a c k p o o l I l l u m i n a t i o n s)則是個正面的例子,燈飾節的成功,證明這些復古燈飾仍然很具觀賞價值,所以他們便思考,倒不如換個方式,把燈飾做小一點,安全點,推廣為室內裝飾,以此保存這種傳統工藝。

 年輕時的菲利普很早便輟學,當過木匠,又做過許多低下工作,他說,經過了多年多次「晉升」,才做起室內布置,他對燈飾的認識,大多也是由此而來。有陣子,他對耶誕燈非常著迷,著迷到搜集了上千組燈飾。

 然而,把嗜好變成職業,再變成生意,菲利普大嘆不易:「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會做東西,就好像我認識很多時裝界的朋友,做一個服裝系列其實並不難,但是否能變成一門可持續的生意,卻是另一回事。」

 商場如同戰場

 此外,菲利普還有另一個煩惱。公司成立八年以來,菲利普一直兼顧客戶的訂製和出產自己的作品,除了家用,也有不少時尚商店找他布置櫥窗,或室內設計師來為客人訂做,可是菲利普不諱言,委託工作──特別是來自室內設計師的──並不容易應付。

 「每次接到室內設計師的詢問,我便頭痛了。每次總是這樣,他們來接觸你,從你身上套資料,問你東西怎樣做,在哪兒做,想取代你。」

 其實,菲利普自小便很有藝術天分,十六歲那年,他剪碎黑白照片在面具上重組,做出了有板有眼的拼貼作品;他還珍藏了一輛骨董救護車,幾次和太太奧莉薇開車扮演醫生和護士參與藝術節,替兒童畫傷口和疤痕等等,種種自發創意之舉,都說明了菲利普鬼主意甚多,他的不甘受操縱彷彿是意料中事。

 找回創作自由

 「想在創意世界只做自己的事太難了!」他說。「其實我不是很有野心的人,只要能主宰自己的命運,我便很滿足。其他事情如金錢,我都不太在乎。」

 說到底,菲利普和奧莉薇的燈飾從構思、設計、燒焊接鐵、切割木板到專程從義大利引入舊式燈泡,以求令燈光折射更「原汁原味」,每一步都挖空心思,即使不是藝術,也是費盡巧思的手工藝,被當作製造工廠,他們心裡當然不好受。所以他們已經決定,減少接受訂做,增加自己的設計,找回創作自由。

 今天,在兩口子那棟集住家、工廠和陳列室於一身的房子,五光十色的燈飾遍布了每一室每一處,不僅是垂直的牆,連天花板都掛滿了燈。

 「布置這房子是我們有史以來最棒的工作!」菲利普興奮地說。奧莉薇補充:「這讓我們可以展示自己的創意和能力。」

 感恩陰鬱童年

 但話又說回來,菲利普從事這樣和遊樂場息息相關的工作,究竟他小時候是不是常常去遊樂場?

 「我從來沒有真正去過遊樂場!」菲利普斬釘截鐵地說。「我的童年十分淒慘,我爸爸經營一所養老院,我十歲之前都在那兒度過,我的鄰房常常都是一些八十幾歲的老人。我曾經見證過一百六十五個人死亡,所以你可以說做遊樂場燈飾是我在彌補失去的童年吧。」

 而今,菲利普似已走出陰霾,不但有一份「光明」的事業,還有一個他覺得自信的生活。

 我問他,年紀小小便看盡生離死別,對他今天的工作和藝術取向有什麼影響呢?

 他只平靜地答道:「不管是哪方面的影響,那段童年經歷造就了今天的我。怪怪的。」頓了頓後,又嘻笑著說:「我很正常,只是也有怪的一面吧!」

 (摘自《他們熱愛的生活,我嚮往的創意人生》,一起來出版)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