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自在】千古艱難為一死——當代社會的善終課題 (一)

慧開法師 |2013.12.15
2052觀看次
字級

文/慧開法師(佛光山寺副住持、南華大學學術副校長)

前二個系列文章〈《佛說阿彌陀經》的現代解讀與釋疑〉及〈「往生」的現代理解與釋疑〉陸續刊出之後,得到不少讀者的回響。

我到各地演講,遇到有讀者跟我說,讀了這二個系列文章後,對於《佛說阿彌陀經》和「往生」的概念有了貼切的理解,不像過去有一種遙遠的距離感和不真實感。

有讀者說,他從文章得到的啟發和受益是,對於照顧重病及末期的親人,有了一種明確的方向感,不再像過去有一種說不出口而又徬徨無助的焦慮感。也有讀者說,透過文章的解析,讓自己對於「死亡」的意義有了正面的理解,不再像過去那樣恐懼了。聽了讀者們的這些回響之後,我覺得有必要針對當代社會的「死亡」與「善終」課題,跟大家好好談一談。

一、「死亡」本身並不可怕,然而……「生、老、病、死」本來就是生命的轉變機制,如同大自然「春、夏、秋、冬」四時運行一般。其實,「死亡」本身,或者更明確地說,「自然的死亡」— —就像「花開花謝、瓜熟蒂落、春去秋來、落葉歸根」般的自然— —「真的」沒有大家想像的那麼可怕。然而,是我們人類,特別是現代人與現代社會,由於對「死亡」的錯誤認知,「不接受」甚至於「抗拒」自然「死亡」的來臨,集體將我們自己的「死亡」過程,透過現代的醫療科技,操作得非常殘酷可怕,恐怖的程度遠遠超過一般人的想像。

非常弔詭的是,早在先秦時代,古人就提出「善終」的理想——如《尚書‧洪範》所述的「五福」之一「考終命」。然而時至今日,我們距離「善終的理想」卻是愈來愈遙遠。現代人在生之時,「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到了要告別人生舞台之時,絕大多數「欲求善終而不可得」。

我邀請各位讀者好好想一想:時至今日,「善終」不但仍舊是個大哉問,而且愈來愈困難,為什麼會是這樣子?孰以致之?「不得善終」的情境能夠改善嗎?「不得善終」的問題能夠解決嗎?我們如何能夠達到「善終」的理想?

我要提醒各位讀者,以上這些問題可都不是「別人」或「他家」的事,而是我們每一個人「自己」和「自家」的事,套一句蘇東坡〈教戰守策〉中的話;「此其患不見於今,而將見於他日,今不為之計,其後將有所不可救者。」

二、為什麼現代人無法善終?雖然在理性上,我們都能認知「生、老、病、死」是生命的自然旋律與周期,然而,當我們有朝一日不得不面對親人肉體生命的「極限境況」時——即使病人已經是超高齡的末期病患——連醫療科技也都束手無策時,絕大多數現代人的反應是,不斷地對抗病魔和死神,而一再地對病人進行——「毫無必要」且「毫無效果」,但是卻「極端痛苦與折磨」的——急救措施,一昧地延長病人有限的肉體生命「現象」,直到「耗盡」病人的精神及體力為止。就是因為這種錯誤的認知與作為,現代人絕大多數都「死得很辛苦」,甚至於「死得很淒慘」,距離善終的理想是非常遙遠的。

客觀而論,現代人與古代人相比,絕大多數都不得善終,為什麼?各位讀者可以好好想一想。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因素:

一、現代人對於「生命」與「死亡」的認知有錯誤,不但恐懼而且排斥「自然死亡」的來臨,因而沒有善終(自然死)的心理準備。二、現代人大幅地拖過其個人「生命的賞味期」,到頭來變成「生命的延畢生」,錯過可以瀟灑自然死的寶貴時機,陷入「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困境。三、現代人愈來愈高齡,也因為老化的關係,普遍容易罹患重大或慢性疾病,甚至於惡疾纏身。四、現代醫學無法面對及接受「自然死」的來臨,一律將「死亡」當成「疾病」來處理。五、現代醫療科技過度干預病人的死亡歷程,嚴重地阻礙及破壞「善終(自然死)」的客觀情境。

(待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