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自在】「往生」的現代理解與釋疑 (九)

文/慧開法師 |2013.11.10
2654觀看次
字級

文/慧開法師(佛光山寺副住持、南華大學學術副校長)

十二、「往生助念」的重要性

行者希望將來能夠「蒙佛接引」而真正「如願地」往生佛國淨土,除了「信心堅固,願力深重」之外,平日「持久而綿密」的念佛功夫是不可或缺的。然而,對絕大多數人而言,就應了俗話所說的:「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這可是真實的寫照。

不過話說回來,就是因為絕大多數人求往生的願力不強,平時念佛的功夫欠缺,甚至於根本就不知道要念佛求往生(或禱告求升天國),所以在臨命終時更是需要「緊抱佛腳」,這可是很重要的補救措施,即使不能往生佛國淨土,也希望能轉生善道,而不致於淪落惡道。

如果行者已經發願往生,平日也精進修持,臨命終時更是需要「確保」往生的情境「不會受到」任何不利的干擾、障礙與破壞,以免功虧一簣。因此,大家需要確實了解「往生助念」的道理、作法以及相關的問題。

首先,「往生助念」的對象不限於初終的亡者,還包括臨終的病人,在病人住院的末期,或者已經接回家中,就可以開始為病人開導、誦經、念佛、回向,而在病人捨報命終之後,更為密集地為他助念。

十三、有關「往生助念」的流行說法及其所衍生的問題

在台灣社會流行的說法是:在病人斷氣之後,至少要為他念佛八小時,而且在這段時間之內不得搬動遺體,因為亡者的心識尚未完全脫離肉體,可能還有知覺。為了避免亡者因其遺體被觸動而心生不悅,嚴重影響其往生,所以要等命終之後八小時,才可以為亡者沐浴、化妝、換壽衣,再讓親友來瞻仰遺容。

關於命終之後「八小時」內,不得移動亡者遺體的說法,其實並非源自佛教的經論,而是出自弘一大師於一九三二年,應邀在廈門妙釋寺念佛會的開示,而後治定為〈人生之最後〉一文,收錄在《弘一大師全集》卷八。在文中第四章「命終後一日」第一段說道:「既已命終,最切要者,不可急忙移動。雖身染便穢,亦勿即為洗滌。必須經過八小時後,乃能浴身更衣。常人皆不注意此事,而最要緊。惟望廣勸同人,依此謹慎行之。」

儘管弘一大師並未在文中交代「八小時」的出處與依據,亦未說明為什麼亡者遺體要經歷八小時才能處置的理由,但是今時絕大多數社會大眾(不論是佛教徒或非佛教徒)卻將之奉為金科玉律,深恐有所違犯而致使亡者無法順利往生。

然而,根據《佛說觀無量壽佛經》所述,真正往生西方淨土世界所需的時間非常短,「譬如壯士,屈伸臂頃,即生西方極樂世界」,根本就不需要八小時。其實不只是往生淨土佛國,根據諸多經典中的敘述,從人間上生天界,或墮於地獄,也都是有如「屈伸臂頃」,剎那間即得往生。

那麼弘一大師為什麼要特別設定「八小時」呢?我合理地推測,理由可能有三:其一:弘一大師在世之時,正信佛教並不普及,淨土法門在社會上也不彰顯,設定八小時能讓一般人有機會為亡者念佛,不失為一種慈悲善巧的方便法門。其二:亡者不論是在家過往或是在醫院病逝,在當時對遺體的處理過程,都是非常粗暴而不如法的,因此設定八小時,能讓亡者得以在剛斷氣後,不會受到干擾及無禮的對待,確實是一大功德。其三:因為大多數人平時都欠缺念佛及定慧的功夫,臨時抱佛腳,力有未逮,因此設定一段較為充裕的時間,而以八小時為安全值,讓亡者的神識得以平靜地脫離肉體。

長久以來,一般民眾對生死大事的處理多不如法,在當時安寧照顧更是尚未興起,所以相較於傳統習俗對初終亡者遺體大動干戈式的處置,一動遠不如一靜,弘一大師的主張的確是用心良苦。

然而時至今日,社會環境與醫療情況已經大為改觀,如果弘一大師親身處在現代台灣,我堅信他一定會修正他在八十一年之前的說法,而將安寧照顧的實務,融入往生助念以及初終亡者的遺體處理中。

(待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