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雅棠從工作中享受福分

阮愛惠 |2013.11.02
10011觀看次
字級
楊雅棠說,創作不是主觀情感和意念的抒發,而是用來尋找知音。圖/雷光夏
楊雅棠在個展中將三張照片接成一件作品,再加以命名,此為「寂靜」系列作品,取名〈諦聽〉。圖/楊雅棠
楊雅棠說,佛陀給予他最大的啟示,是每個人都能將自己的內在覺性呼喚出來,現在他慢慢地找到與世界對應的方式。 圖/林耀堂
今年舉辦「寂靜.閱讀」攝影個展的楊雅棠說,在按下快門的那一刻,他沉浸在寂靜境界;拍完之後,寂靜不再,卻寫就了閱讀天地大書的一頁。圖為「閱讀」系列作品〈一九九三法國巴黎〉。圖/楊雅棠
今年舉辦「寂靜.閱讀」攝影個展的楊雅棠說,在按下快門的那一刻,他沉浸在寂靜境界;拍完之後,寂靜不再,卻寫就了閱讀天地大書的一頁。圖為「寂靜」系列作品,命名〈剎那〉。圖/楊雅棠

歷經雜誌攝影及美術設計工作後,楊雅棠多年前自組「雅堂設計工作室」,參與攝影或設計過的書籍已有約四百本,在業界備受推崇,曾榮獲「最佳美術編輯」金鼎獎與「整體美術與裝幀設計」金蝶獎。
經營個人工作室細瑣繁雜,早些年他曾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只休息大年初一那天,並不是為了趕工,而是腦子停不下來。後來家人發出怨言,他才修正腳步,開始放心地把一些工作分配出去,「改變世界最好的辦法,就是改變自己。年輕時自己設了很多紅線,動不動就去踩到,年紀愈大,累積了夠多的對應和溝通的方式,紅線有少了一點點!」他笑說。
做世界最好的工作
楊雅棠設計過各種類型的書,其中他最喜歡圖文書。他說:「因為這種書不會只跟作者見一次面,可能會進去他的家,接觸他的生活,認識他的家人,那真是開心的經驗。事實上,能夠寫一本書的人,都是累積了很多人生的閱歷,單單傾聽他們談話,就充滿驚奇和收穫。」
多年下來,楊雅棠和很多作者都變成好友。雖然因大腦用太多而早生華髮,五十歲不到時,就被同住大樓的小朋友問候「爺爺好」,但楊雅棠卻不以為意,人到中年,他自認活得很快樂,「我作設計,能把我喜歡的書,設計成我想舒適閱讀的樣貌,還可以認識心儀的作者,最後還能收到稿費,再也沒有比這更好的工作了!」他笑說。
因此,用「有口皆碑」或出版界金獎加身來看待楊雅棠的工作成就,還比不上一句從他口中說出的:「我的工作,是世界上最好的工作之一」更有價值!他說:「那不只是快樂,更像『喜悅』,能時時從工作和生活中感受到很多美好的存在,是我的福分!」

平衡人生三大功課
楊雅棠並不是一路快樂成長到中年的。他自認性格隱晦低調,這和成長背景有關。這種性格至今都在,所以他總是躲在鏡頭背後,用相機代替雙眼凝視世界,也只能對著信任的對象侃侃而談。「我年輕時很喜歡和一大群朋友混在一起,以為嘻嘻哈哈是最大的快樂;年紀大了,才漸感在天地間獨處、自處的樂趣。」
他曾經是個類似「學習障礙」的孩子,學很多東西都比別人慢,摸索期比別人久。「小時候活在自己的世界,和學校教育完全脫軌,成長得很辛苦。近年社會才有多元化教學的概念,比較尊重每個個體的生命基調和頻率。我直到三十多歲以後,才知道和別人不同,不是自己的錯。」
除了頭腦開竅慢,楊雅棠還是個音痴,他永遠搞不懂音符的排列意義,也不會唱歌。「以前的音樂教育就是看譜唱歌,我對音樂的黑暗跟隨我到三十歲那年,直到有一天,我聽到莫札特鋼琴協奏曲,才知道,天下竟有這麼好聽的音樂,那一刻,我的音『痴』被敲開了:我不會唱歌不妨礙我聽音樂啊!小時候的教育把我們弄小了!」他說。
呼喚出內在覺性
楊雅棠和太太膝下無子,但他曾想像,如果有一個像自己的孩子,最好的教育方式,就是帶著他到處去旅行。「一般人的生命歷程中,假設都要有五十次深刻跌倒經驗,那你會希望它發生在什麼時候?我問過很多人,每個人都會選擇年輕時候,因為學得快、復元也快。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都是一部歷史,只是跌倒的姿勢不同,踢到的石頭不一樣而已。」
回首自己成長中吃過的苦,楊雅棠而今感到釋懷,「其實每個世代都有困難,雖然吃的苦不一樣,但苦的感受卻相似。」他在工作上認識了多位修行的好友,從他們那裡獲得不少佛教的智慧,頗有啟發。他說:「佛陀給予我最大的啟示,就是每個人都有機會把內在的覺性呼喚出來,祂教我們不要只當佛弟子,要成為佛;不要成為跟隨者,要成為覺者的本身。」
隨著覺性開啟,楊雅棠慢慢地找到自己和世界對應的方式,把人生的三大功課:金錢、健康和關係,作最好的分配,達到一種平衡,所以行至中年,他感到樂多於苦,漸入佳境,年輕時期跌過的五十次跤,想來沒有白跌。

藉由創作
尋找知音

不設目的自由拍照,是楊雅棠工作之餘,另一個快樂泉源。
十幾歲接觸相機,三十多歲時開過生平首次攝影個展,相機是楊雅棠不離身的夥伴。多年前他為科技雜誌工作,也參與多項民俗田野調查與古蹟記錄攝影。之後幾年時間專注於設計工作,冷落了相機,十年前再拿起時,已是數位相機時代。
現在楊雅棠最常用的是一般的旅遊鏡,輕巧方便,隨身帶著趴趴走。每當他夜以繼日地工作告一段落後,他就往外走,不管是在台灣的市街隨意繞繞,或者長途飛行到北歐冰島。
今年七月,他舉辦「寂靜.閱讀」個展,等於也為十年來累積的攝影作品作整理。他把三張照片接成一件作品,再作命名。如何串連三張照片為一件作品的過程,是楊雅棠極感樂趣的一個遊戲。「因為我單獨拍每一張時沒有想法,人生很多美好的事物,都在無目地的遊戲中偶遇,像小孩子玩沙;但組合後,卻發現它們的呈現,跟我內在的某些渴望是互相呼應的,於是又產生另一種收穫和快樂。」
從人與物學習智慧
楊雅棠說他的作品是一則則寓言,他很期待他人在觀看作品後,和他談談自己看到了什麼?「像我拍山,其實是為了表達山谷,我看到山,其實是遇見兩座山中間的存在。每個人與山谷的應答都不一樣,別人若能告訴我從作品中看到什麼,是送給我最大的禮物。對我而言,創作不是主觀的情感和意念的抒發,而是用來尋找知音的途徑,如同我對天地寄了一封信,背後有一個祈求,就是知音的回答。我等待這樣的回音,就好像小孩子等待未拆封的禮物一樣。」
透過和觀看者的交談,楊雅棠更能了解自己是以什麼樣的潛意識在窺看這個世界。在按下快門的那一刻,他沉浸在寂靜境界;拍完之後,寂靜不再,卻成就了他閱讀天地大書的一頁,「寂靜.閱讀」,就是他這一系列作品的創作核心。「在工作領域裡,我和人結緣,到大自然中,我和大自然結緣,兩種都是非常深刻的緣。遇見一個精采的人和遇見一朵花,他們都顯現生命智慧給我們,這兩種『遇見』,其實是一樣的。」他說。
每一本書、每一位作者都是寶藏,出外去和大自然接觸,更是處處有寶藏,兩種生活都帶給楊雅棠不同的飽滿狀態,所以他讚嘆:「生命真是美好!」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