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雯的三個孩子能放棄自己想去的樂園,陪媽媽逛她想逛的美術館,這樣的母親是用什麼樣的方法,讓孩子對她又愛又敬呢?伊雯談起教養三個孩子的過程,德國婆婆給了她相當多的影響。
初到德國,雙胞胎兒子才一歲半,那時先生常邀她一起外出聽音樂會,但伊雯都因放不下孩子的哭鬧聲而婉拒,直到婆婆看不下去,跟她說:「小孩哭是很正常的,他們經過一次次的學習、經驗,會學到及了解到父母是有權利外出活動的,小孩要學會尊重父母的生活,不是用哭鬧就可以得逞的,妳這樣會寵壞小孩。」婆婆的一席話,提醒了伊雯,在忙碌的主婦生活外,還要提得起放得下,偶爾不當媽不當老婆,做自己想做及喜好的事,才有本錢當一個快樂的媽媽。
德國婆婆的教養觀也發生在餐桌上,剛開始孩子上了餐桌,三催四請都不吃飯,婆婆看了之後就跟她說;「小孩不吃,就將飯菜全拿走,整個下午都不能吃東西,讓小孩知道餓肚子的滋味。」伊雯說,剛開始的那幾年,婆婆德式版的嚴格教養觀,讓還在學習當媽的她衝擊很大,很多時候,婆婆還會跳出來幫她建立媽媽的權威,要頑皮的孫子聽媽媽的話,不要隨便越界,失去對媽媽的尊重。
也許深受婆婆教養觀的影響,伊雯對三個十五和十一歲的兒子,總是嚴守紀律嚴格與母性溫暖齊步並行的教養方式。在生活層面上,她跟許多德國媽媽一樣,要求孩子也要為家庭付出,所以三個兒子各有一份家務協助清單,每天下了課回到家,必須找時間協助媽媽做家事,如果想賴皮不做,得來的結果可是吃不到媽媽晚上煮好的熱飯熱湯。
問起伊雯台式與德式教育最大的不同,她說,台灣父母只要求孩子努力念書,將考試成績當成孩子最須花時間去努力完成的重要大事,但在德國的教養觀裡,只會念書的小孩是不夠的,孩子們在學校間彼此的話題,不是問你數學考得好不好,而是你的興趣是什麼,拿手的是什麼?這才是多元的適性學習發展,讓孩子在念書之餘,有運動天分的就去玩足球或打籃球;對音樂有興趣的就去學樂器;對手工有興趣的也可以去學木工或園藝等。
看到伊雯三個小孩都那麼有自信,讓我想到這十多年來她跟先生所投注的點點滴滴,孩子們去球隊、去學音樂,去中文班學中文,以及學校的每一場活動,都可看到他們的身影。在孩子快樂微笑的臉孔背後,如果沒有她跟先生在孩子很小時就有意識地挖掘出他們的特性,一路上堅持、陪著他們一塊學習與成長,我們怎麼可能有機會看到那幾個昨日還是小小孩的稚嫩生命,今日轉變成願意陪媽媽逛美術館的貼心小王子呢?
歡迎光臨鄭伊雯的相關部落格
德國媳婦部落格/
http://www.wretch.cc/blog/chengyiwen
廚房二三事/http://www.kitchen234.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