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自在】「往生」的現代理解與釋疑 (三)

慧開法師 |2013.09.29
2833觀看次
字級

文/慧開法師(佛光山寺副住持、南華大學學術副校長)

五、「往生」一詞的世俗認知、誤解與辯正

表面上看起來,似乎社會大眾已經普遍接受了佛教的「往生」用語,而且在某種程度上,似乎也認同了佛教的「往生」概念,其實不然,這當中存在著相當大的認知差距。

絕大多數人在認知上,只是單純而直接地將「往生」和「死亡」畫上等號;換句話說,對他們而言,「往生」一詞——只不過是「死亡」的代名詞罷了;或者充其量而言,「往生」一詞的最大好處,是可以當作「死亡」的「婉辭(euphemism)」,既可以委婉地表達了「死亡」的意思,又可以避諱「死亡」的禁忌,何樂而不用?於是乎,「往生」一詞隨著大眾媒體的傳播報導而廣為流行開來,然而它的真正語意及內涵,社會大眾既毫不在意,也從未深究。

其實,就連多數佛教徒本身,對於「往生」的認知也存有相當大的誤解;也因為誤解,所以念佛用功的觀念及方法都有所不足,也因為有所不足而無法聚焦,以致於很多佛教徒枉費心力而錯失真正能如願「往生」的契機,不但可惜,而且也很冤枉!

首先要辯正的誤解是,真正的「往生」,絕對不是「死了以後」才往生的,而是「活著」就往生了。精確的說,真正的「往生」,是行者在「往生」的當下,仍然保有相當好的精神與體力,與佛相應,「捨報」而往生的,有如「金蟬脫殼」一般,也可以用道家所嚮往的「羽化而登仙」來比喻,雖不中亦不遠矣。

此外,《金剛經》云:「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生命本來就是連續函數,當一期生命結束時,不論能否往生佛國淨土或天界,一切眾生的心識之流,從來就「不曾斷滅」。只是,芸芸眾生在一期生命結束之後的死生過度階段,會先經歷「中陰身」的緩衝時期,無法立即展開下一期的生命旅程,而必須等待進入下一期生命的機緣。

不過,真正能夠如願即時往生佛國淨土的行者,他的心識不需經歷「中陰」階段,因而沒有「隔陰之迷」,直接到達佛國淨土,立即展開下一階段的生命之旅與課題。套用一句現代的用語,真正的「往生者」,他的生命在「前一期」與「後一期」之間是「無縫接軌」的;因此,「往生」不是「死亡」,而是生命的「轉換」與「永續」。

接著要辨正的誤解是,真正的「往生者」,絕對不是「病死」的,更不可能拖到「多重器官衰竭」。最理想的往生狀態是:行者「所作皆辦」而且「預知時至」,最後「蒙佛接引」而「捨報往生」,換句話說,高竿的往生者是「無疾而終」的。

當然,要完全「無疾而終」並不容易,人生在世,尤其到了老年,難免有宿疾或病痛,但是合格的淨土行者,即使邁入老病,也絕對不會拖到「病得奄奄一息」,甚至於「多重器官衰竭」,萬一不幸陷入這樣的情境,如願往生是有高度困難的。

真正能夠往生佛國淨土的行者,一定是「蒙佛接引」,屆時佛、菩薩要來「接引」,行者也要有足夠的精神與體力,才能夠「與佛相應」,也才能夠「被接引」啊!如果病到「奄奄一息」,乃至「多重器官衰竭」、「體力精神耗盡」、「陷入深度昏迷」等等困境,如何能夠「與佛相應」呢?

根據我多年的觀察,以及透過到各地弘法與佛教信眾互動的實地經驗,多數的佛教徒,包括那些自許為淨土行者,對於自己能否「往生」,絕大多數都沒有十足的把握。問題的關鍵,在於他們對「往生」的認知與態度,都過於消極而不夠積極進取,多半還停留在消極、被動地等待「往生」時刻的降臨,而不是積極、主動地促成「往生」契機的實現。

換句話說,在他們的認知中,「往生」這件事,好像只能夠wait it happen,而從來就不曾、也不敢奢想要make it happen。

(待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