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民樂活基因 包金茂 從咖啡找夢想與傳承

周朝 |2013.02.16
3537觀看次
字級
風光明媚的德文部落。圖/曾石南提供

文/周朝

在原住民族的世界裡,家族為孩子取名,不只是單純的名字,還蘊涵著世代相傳的期盼。在南台灣山區栽種咖啡的包金茂,以父親「馬古都」之名,作為咖啡農莊的名稱,他向祖靈許下承諾,要秉持真善美精神,為呵護每顆咖啡豆而努力。

住在屏東縣三地門鄉、海拔約一千二百公尺的深山處,有四個魯凱族與排灣族依山勢闢建而成的部落,包金茂就住在這個被外界稱為「雲霧間咖啡故鄉」的德文部落。

位於屏三十一線、台二十四號公路末端的德文村,原本是個隱世獨居的原住民部落,知道的人並不多。直到二○○九年八月「莫拉克」風災(又稱「八八風災」)嚴重受創後,全村對外交通中斷,外界才對「德文村」有些許印象。

德文部落的祖先,原屬霧台鄉的魯凱族,兩百多年前,從霧台鄉橫渡隘寮北溪,來到附近尋求新耕地。由於整片山區土地,往昔仍屬於排灣族大社部落頭目所有,在長久與排灣族混居,逐漸被同化下,加以兩族文化與社會制度差異不大,因此,儘管血緣來自魯凱族,最後在族群認同上,變成排灣族,現被歸類為排灣族拉瓦爾群。

傳統木臼 磨出好味道

這個村子在日據時代,由於氣候和土質,加上受制於地形影響,太陽日照不太充足,早晚溫差大,年雨量推持在二○○○公釐左右,時常籠罩在雲霧中,但這樣的環境優勢,正是咖啡樹最佳的培育環境,這個地方所生產的咖啡豆,豆型較大更飽滿,香氣也較濃郁。

由於高山型咖啡非常珍貴,當年日本人親自栽種,曾得過世界銀牌獎,屢屢被指定為日據時代天皇的貢品。日本人撤退台灣後,山上的咖啡樹沒有管理和生產,只有零星咖啡樹存活下來,而且就算會種咖啡,族人也不懂得咖啡的烘焙技術,以致咖啡產業漸趨沒落。

二○○四年,三地門鄉公所為了振興部落產業,在屏東科技大學的協助下,成立咖啡產銷班,要復興「德文咖啡」。目前,在海拔八百至一千二百公尺的德文山區,咖啡園面積總共約有二十多公頃,是南台灣最重要的咖啡產區之一。負責推廣行銷的包金茂,現在做的工作就是用最挑剔的標準烘焙咖啡豆,替自己家族的咖啡品質嚴格把關。

有別於機械烘焙,包金茂的咖啡豆經日曬以後,先用木杵在臼內敲打,持篩甩動去殼,然後再直接生炒,完成後煮出來的黑咖啡,自有一種天然風味。

驀然回首 重振咖啡業

原本從事社會服務工作的包金茂,於二○○八年回到山上部落,協助家人種咖啡。二○一一年初,他以國外葡萄酒莊的概念,結合相助巷的咖啡農、三地門的工藝師和民宿業者,共同組成「馬古都莊園」,由包金茂負責協助族人推廣行銷咖啡,發展德文村的部落旅遊。

由十四戶家庭式咖啡農園共同組成的「馬古都莊園」,同時也是實現族人公平交易理念的實驗平台。除結合這些咖啡農戶形成合作社經營型態,確保生產的咖啡產品,能直接從產地直銷到消費者手中,同時,確保品質之餘,也保障這十四戶咖啡農戶的咖啡生豆能以公道價格賣出。如此一來,不僅可以改善咖啡農戶的經濟所得及生活品質,更能保護以低密度小量栽培、投入密集人力照顧的咖啡生態環境,避免大面積機械耕種,維持咖啡生產地的社會、經濟及環境的永續性。

對包金茂來說,「馬古都」不僅是父親的名字,代表誠實、信用,也不僅是一個產業,而是老、中、青三代的家族運動,在馬古都咖啡中,不僅有爺爺、奶奶清晨摘豆的身影,部落孩子曬咖啡豆的笑聲,最重要的是他的用心守護。

今年元旦,包金茂在臉書寫下:「二○一三年學習的第一門功課/安靜 等候/從月亮 到日出/寒風吹 氣溫低/因有居民 家人陪伴而自然被忽略/未來的每一天 我相信 你們也會是支持我最大的力量。」

他說,每年到了年終,當咖啡果實由綠轉紅時節,進入咖啡成熟採收期,德文山上的咖啡產業蓄勢待發,極需更多人力投入,大家必須合力才能度過農忙期。而且整個咖啡的產製過程,都必須以人力嚴格管控,因此,期望更多年輕人回到山上,共同再造德文部落的未來。







國小推動咖啡教學

為振興德文部落的咖啡產業,除了動員部落的居民,用組織化邁出第一步,當地三地國小德文分校的學生,為了更了解家鄉的咖啡產業,也加入「咖啡革命」行列。

包金茂說,德文村裡因擁有從日據時期就種植的咖啡樹,七百多位居民,半數都有種植咖啡,因此,由三地國小德文分校的老師黃義舜,負責執行推動咖啡教學計畫,將部落的咖啡文化,融入在教學的課程之中。以「生活即課程」概念,透過課堂中學習如何種樹、除蟲害,並實地操作,採豆、去殼、炒焙、煮咖啡等完整流程,讓小朋友從小就體會部落產業的可貴性,讓他們個個成為咖啡小達人。

由學生催生的「德文學生咖啡」,從採咖啡豆、日曬、剝殼、挑豆、炒焙到沖泡咖啡的整個流程,小朋友親自實際參與體驗部落文化,並以學生的繪畫,做為咖啡手提袋設計,樸素的外包裝中,每包都有不同的圖騰,充滿天真塗鴉童趣,在童真的筆觸中,充滿對部落咖啡的夢想。

咖啡小達人 吃苦當吃補

在學習製作咖啡過程當中,雖然很累很辛苦,但這些「咖啡小達人」,倒是「吃苦當作吃補」,每個人玩得樂在其中。一位巴姓小朋友覺得,最累人的是「炒豆」的工作,即使翻炒到手痠得很,還是得持續翻攪咖啡豆,就當做藉這個機會,順便練一練臂力。另一位施姓小女生回憶,第一次喝到自己採收、炒焙、烹煮的咖啡,「味道很香、很好喝,真的好開心」,希望有更多人一起來,品嘗祖靈賜與的德文咖啡。八八風災重創德文山區,社會各界對部落伸出援手,部落小朋友也受到外界很多協助。「我們的咖啡,也許不是最頂級,但每一杯都滿懷著感恩」,為振興部落的咖啡產業,德文分校的學生,也在災後多次北上義賣咖啡,推廣部落生產的德文咖啡,把風災中社會對德文部落的協助,以義賣咖啡所得,再回饋社會大眾。

二○一○年,中美洲加勒比海地區的海地發生大地震,同樣身為災區的德文部落、德文分校的小朋友,自發性地發動義賣咖啡,將義賣咖啡所得款項,以捐助聲援海地災民的救援行動,實踐原住民傳統「分享」的文化與美德。

永久收藏咖啡記憶







近幾年,德文咖啡在有心人士努力經營下,每個種植咖啡的族人,都想打出自己的品牌,因而在咖啡技術上,不斷地研究突破,在台灣咖啡市場上,已與雲林的古坑咖啡齊名。

與百年前的日本天皇貢品咖啡相較,過去的咖啡烙印著被殖民的印記,是殖民者首要掠奪的珍貴物資。現在則成了原住民族的希望,重生的不只是咖啡,包金茂更期望公平貿易的信念能在此扎根茁壯。

雖然有光榮歷史,包金茂負責的馬古都咖啡卻因長年欠缺行銷包裝而被隱沒。很幸運地透過台灣創意產業發展學會的輔導,在法國時尚花藝大賽榮獲冠軍的國際花藝家吳尚洋協助下,進行咖啡盒的包裝設計,以隨著四季的變化,在深山尋找植物與果實,利用山中隨手可得的素材,作為包裝設計的基本概念。

從遙遠的山區,走到繁華熱鬧都市,為呈現「馬古都莊園」的咖啡精神,特別以手作的「夢想盒」包裝,每個有著烘烤木料紋路、別上特別裝飾的咖啡空盒,可當作花器或萬用盒使用,讓咖啡的記憶被永久收藏。

這個充滿美感的木製手作「夢想盒」,是一個炙火燒烤的杉木盒,裝飾在溫潤的木頭上的,是樹木紋路加上手綁的蜈蚣節手把,襯著頂級咖啡的氣勢,和山上的樹豆、豆莢、冷杉的果實、咖啡豆,交織成一條風格獨具的腰帶,纏繞在咖啡盒上,這個創意讓來自山區部落的馬古都咖啡,榮獲二○一二年交通部觀光局百大觀光伴手禮的榮耀。

包金茂帶著歡喜、感恩的心,從台北領獎回到屏東的土地,他非常感謝這些年來一路上扶植他們的人,也感謝族人對部落、土地及山林的守護,他認為這個百大標章的榮耀,是對部落多年來付出與努力的肯定,未來「馬古都莊園」會繼續朝向食品安全標章努力,把德文咖啡發揚光大。他的朋友在臉書上鼓勵他:「大姆姆山因有你守護而耀眼~辛苦了!」「我的朋友,部落有你真好,加油喔!」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