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經典名句】 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文心工作室 |2010.10.08
93898觀看次
字級

名句誕生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離婁章句上>

讀懂名句

孟子說:「一個人最大的毛病,在於喜歡作別人的老師。」

名句故事

孔子曾經說過:「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論語‧述而》)只要弟子願意學習,並準備簡單的拜師禮物,孔子就願意教誨他。孔夫子如此的「誨人不倦」,甚至可以說他「好為人師」;然而為什麼到了孟子的口中,「好為人師」就變成了「人之患」呢?

「人之患,在好為人師」的重點在於這個「好」字,之所以會「好」,癥結始於「自以為是」的毛病,無關乎「能力」是否真正可以為人師。

孔夫子當然不是因為收到學生的禮物,就決定收人家為弟子,而是重視弟子本身的好學態度,孔夫子的能力也實可以廣收學生。但是,好為人師者,講的是一個不謙虛、自以為是、喜歡指導別人,用現代話來形容就是「半瓶水響叮噹」。

朱熹在《孟子集注》中,引用王勉的話來詮釋:「王勉曰:『學問有餘,人資於己,以不得已而應之可也。若好為人師,則自足而不復有進矣,此人之大患也。』」意思是說,求知、求學的目的在於豐富自我,不得已的情況下才拿出來應對他人,如果喜歡作別人的老師,則容易自我滿足而不會求進步,這就是人的最大毛病了。因此,孟子這句話的意思其實是提醒我們,為學做人要保持謙虛的態度。

新說名句

清朝《廿二史考異》的作者錢大昕,寫了一篇文章〈與友人論師書〉,便對「人之患,在好為人師」有所反省。他說:「古之好為師也以名,今之好為師也以利。」意思是說,古人因為求名聲所以喜歡作別人的老師,現代人(指清朝)則是因為利益所以喜歡作別人的老師。文章中,錢大昕自己也承認,年輕時也有追求名聲的念頭,後來便引以為戒,即使是有利可圖,也不敢去做。

二○○一年香港的《蘋果日報》刊登了一篇署名李怡的文章〈跑步之喻〉,內容提及董建華問台北市長馬英九先生,為什麼他的民調可以高達七成,當時有人開玩笑地替馬市長回答說:「多打籃球,多跑步!」作者李怡認為這是很有道理的。

他說:「在絕對權力的體制下產生的首長,難免會陷入柏楊所說的『三作牌』。『三作牌』就是『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總是要做高高在上的『皇上』,做人民的長輩,做『人之患』,即『好為人師』。」李怡認為馬市長常打籃球、常跑步,表現出與民眾一樣的生活作息,而非好為人師,他像是市民的朋友,因此才會得到如此高的民調。

《慈濟月刊》中曾有這樣一個小故事〈泰雅族姆姆〉,作者許禮安醫師這樣寫道:「所謂『人之患在好為人師』,以前總是自認為:『我是醫師』,聽到有人叫『醫生』,還有點覺得被貶低了地位。從事安寧療護工作之後,才深刻體會到:在死亡面前,我什麼都不是,病人才是老師,我只是學生。」不論你是什麼樣的「師」,你所面對的對象,才都是你真正學習的源泉,也是我們獲得生命動力的來源。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