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秋分 寒露 霜降

編著/宋兆麟 世界書局提供 |2010.08.06
1197觀看次
字級

秋分相當於陽曆九月二十三日前後。《春秋繁露》云:「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表示秋分平分晝夜,也平分了秋季。

秋分以後,由於太陽直射地球的位置越過赤道,轉向南半球,因此北半球獲得太陽輻射熱量將一天天減少,而地面向天空散發的熱量,反而因「秋高氣爽」,雲量減少而增加,所以散熱很快。這時,來自北方的冷空氣頻頻向下,天氣逐漸轉寒。秋雨以後,地表水分增多,這些水分蒸發又要吸收一些地表貯存的熱量,於是就有了「一場秋雨一場寒」的農諺。

從秋分起,中國大部分地區開始了秋收、秋耕和秋種的「三秋」工作。所謂秋收,《史記.太史公自序》記載:「夫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經也。」

《逸周書》則云:「秋分雷始收聲。」說的是到了秋分,通常也不打雷了。古人認為雷是由於陽氣盛而發聲,秋分後陰氣開始盛,所以雷聲也收了。大江南北,此時最怕多雨,否則會影響秋收工作。農諺「秋雨連綿綿,全手不見半」,就是強調此時要搶晴收曬,排水防潰,做好三秋工作。

寒露相當於陽曆十月八日或九日,是反映天氣現象和氣候變化的節氣。古籍《二十四節氣解》中曰:「寒者,露之氣,先白而後寒,周有漸也。」可見「寒」是表示露水更濃、天氣逐漸由涼轉寒之意。

「寒露」時節,隨著從西伯利亞來的冷空氣勢力逐漸增強,中國大部分地區氣溫下降的速度加快,且晝夜溫差增大,有些地方開始出現霜凍。

「寒露時節天漸寒,農夫天天不停閒。」本節氣間,降水明顯減少,有些年分則無降水,有的年分冬季風遲遲不來,夏季風仍較盛行,造成秋雨連綿。不過多數年分光照充足,是全年日照率最高的節氣,素有秋高氣爽之稱。相對來說,此時氣溫較低,有了寒氣,但是比較適合秋播秋種,所以「寒露時節人人忙,種麥、摘花、打豆場」、「寒露畜不閒,晝夜加班趕,抓緊種小麥,再晚大減產」等從農諺,說的都是這個意思。

自從進入秋季以後,天氣漸漸變得涼爽,人們開始飲食上的進補,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秋補,吃得比以前好一些,以便將枯夏的損失補回來。

霜降是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相當陽曆十月二十三日前後。《月令‧二十四節氣集解》:「氣肅而霜降,陰始凝也。」由此可以看出「霜降」表示天氣逐漸由熱變冷,開始降霜了。

其實霜並不是從天上降下來的,而是露水遇到寒冷的陰氣凝結而成。只有當地表溫度降到零度以下,地表的水氣又有一定含量的時候,才會形成堅硬的小冰晶,人們將這種小冰晶稱為霜。

霜降時節降霜與否,對農業生產很重要。中原農諺「霜降見霜,米爛陳倉;霜降不見霜,販米人像霸王」,意思是說霜降這天如果降霜,來年豐收的穀子便多得吃都吃不完,甚至會爛在糧倉裡;而霜降這天如果不降霜,來年莊稼就會歉收,糧販子便像霸王一樣,糧食的價格反而居高不下。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