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職教育】學齡前的情緒安撫

文/卡提雅.塞德&丹妮耶拉.葛拉夫 譯/姬健梅 |2018.12.16
2299觀看次
字級
學齡前的孩子哭鬧的情緒,需要有家長安撫。圖/資料照片
圖/平安文化出版提供

文/卡提雅.塞德&丹妮耶拉.葛拉夫 譯/姬健梅

一旦大腦陷入情緒化的危機,一個被稱為「壓力調節」的過程通常就會展開。如果是在一個成年人身上,他就會採取某些策略來有效地使自己平靜下來。也許他會對自己好言相勸,或是做幾次深呼吸。但是幼兒還沒有能力這麼做。雖然小孩從娘胎裡就帶來了一些基本能力,以調節情緒、包容情緒,並且忍受隨之而來的壓力,但是絕大部分調節壓力的策略都是在生活中慢慢發展出來的。孩子主要是在父母或是其他懂得體貼孩子的人的幫助下習得這些策略。

小嬰兒就已經能夠在碰到不愉快的刺激時把頭轉開,或是在碰到輕微壓力時吸吮拇指,讓自己平靜下來。不過,大多數的情境都使他們負荷不了,因此他們就會開始哭泣。在這類情境中,父母必須藉由肢體接觸,甚至盡量要有皮膚接觸,而以外力加以調節。輕輕搖動和好言相勸也有助於減輕壓力。

如果父母無法理解嬰兒,無法體貼地去關注他的需求,嬰兒就會哭得更厲害,並且漸漸發怒。如果照顧者仍然沒有做出安撫嬰兒的反應,例如,因為照顧者決定對嬰兒的哭泣置之不理,好讓嬰兒學會自己入睡,這就會導致一種近乎驚慌失措的狀態,卻是嬰兒的壓力調節系統完全無法應付的。這種壓力刺激了「交感神經系統」,這是負責戰鬥和逃離的系統。

然而,由於嬰兒的身體尚未成熟,不可能從這個情境中逃離,因此他的大腦就陷入了一場嚴重的危機,引發了一種緊急反應。研究情感關係的學者卡爾─海茲.布里許(Karl-Heinz Brisch)曾描述過這種緊急反應的後果:嬰兒會「十分突然地『立刻』默不作聲,彷彿『凍住了』。」也有人把這種時刻稱為「關機」。按照布里許的說法,嬰兒的大腦會把對疼痛、恐懼或驚慌的知覺關掉,於是表面上孩子看起來顯得鎮定,也許頂多有點呆滯。別人察覺不到他們感到害怕或疼痛,但那股沉重的壓力仍舊留在孩子內心。

別剝奪孩子

處理情緒的機會

孩子的大腦還有另一種方法來處理過大的壓力,根據布里許的說法,這種方法是「把交感神經系統的大幅激動翻轉至相反的情況」。「戰鬥與逃離系統」的過度激動被轉換成負責放鬆與睡眠的副交感神經系統。也就是說,嬰兒在承受過大的壓力時所做出的緊急反應是乾脆入睡。被隔離出來的感受(例如恐懼和無助)會連同對於所經歷之情境(獨自躺在床上)的記憶一起被儲存在邊緣系統中,日後有可能在類似情境中引起一種由於時間上相隔已久而無法解釋的反感或過度反應。

在一歲到四歲之間,亦即恰好是在幼兒反抗期,就是孩子學習解決壓力之道最密集也最重要的一段時間。要發展出解決壓力的策略,孩子首先必須要自覺地認出會引發壓力的情境。要具有這種思路,認知大腦必須要夠成熟才行,而孩子也必須要認識各種不同的情境,包括會引發恐懼或憤怒的情境。在輕微的壓力下,他們也許已經能夠藉由摟抱心愛的絨毛玩具或離開壓力來源而使自己放鬆。大喊大叫、跺腳或是動手打人也有助於減輕壓力。在這段期間,如果父母試圖讓孩子遠離危險、阻礙或失去東西,以免孩子變得傷心或憤怒,就有可能早早剝奪了孩子日後處理強烈情緒的機會。

另一些家長則讓孩子在壓力情境中自己發脾氣,因為他們認為孩子必須學習自己應付。然而情況卻並非如此!在這個年紀,大腦只能透過啟動緊急反應來結束它處理不來的壓力。因此,當這個年紀的孩子發怒或遭遇壓力,父母體貼的支持仍舊和嬰兒時期一樣重要。要等到幼兒反抗期過後,最早要從五歲開始,孩子才會發展出解決壓力的其他策略,那時他們就不再那麼強烈地仰賴外力的調節。在那之前,父母的任務是要在過度保護孩子和讓孩子獨自面對之間找到平衡。

(摘自《可以把他塞回肚子裡嗎?》,平安文化出版)

作者簡介

卡提雅.塞德(Katja Seide)

特教老師,專門輔導在社交和情緒上發展遲緩、有學習障礙的孩子以及視障兒童;此外,她也主持研討活動,帶領年輕教師分析課堂上遇到的各種狀況,協助他們避免教學受到干擾。

丹妮耶拉.葛拉夫(Danielle Graf)

曾攻讀法律經濟學,並擁有企管學位,任職於柏林一家企業的管理部門,專門處理合約、協議和其他法律事宜。

卡提雅和丹妮耶拉共同經營的親子教養部落格「雖然喜歡小孩,可是他快把我逼瘋啦!」廣受好評,每個月平均增加18萬新讀者,瀏覽量更超過200萬!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