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心理 會客室 自我修養的幸福學

文/陳復 |2017.06.12
1718觀看次
字級

文/陳復

近年來,在正向心理學的推波助瀾下,「幸福學」(eudaimonics)正快速成為一門顯學,不只各類視聽媒體的廣告常訴求幸福,市面上有關幸福的書籍隨處可見,國內有關幸福的研究數量則不斷成長,常見大學開設幸福學這類課程,心靈成長的教育工作坊更時常主打幸福的祕訣傳授。

然而,高雄醫學大學心理系助理教授簡晉龍老師指出,跨文化的研究顯示:幸福其實有文化差異,將幸福直接指向快樂,並希望透過追求進而掌控這種心理狀態,其實是西洋社會特別是美國的文化產品;然而,對於置身於儒家社會的華人,幸福不幸福其實是互為辯證的課題,最明顯的就是老子講的「禍福相倚」。

難道何謂「幸福」全然只是種主觀感受,沒辦法被測量或評估嗎?這陣子高醫心理系的研究團隊,為探討台灣護理人員的幸福體驗,建構了一套幸福感量表,作為未來護理人員幸福診斷、檢測或介入成效評估的工具。這套量表兼顧幸福感內涵的共性與殊相,貼近護理職場特性,使用既有文獻為起始參照架構,再進行焦點團體訪談,探詢其幸福經驗。後來發現,多項的幸福內涵都涉及到社會或人際,諸如社會成就、社會意義、家人關係、上下關係與同儕關係,正向的關係品質(如:和諧融洽、相互支持、情感不錯)是護理人員最重要的幸福內涵,角色義務則扮演關係品質的重要前提。

這項研究,正回應了華人本土心理學之父楊國樞教授早年指出:華人的幸福是種社會取向的幸福感,更重視社會與人際獲得的和諧。角色義務在華人幸福感有其重要性,只是相較於人際和諧或社會支持(直接指涉關係品質),角色義務與幸福經驗的關係較為間接,會因各種關係的不同而有互動的差異。晉龍老師特別指出:儒家的自我修養不是懷著極度的快樂或正向的情緒來追求,華人社會更重視心理社會的均衡,意即人際互動首重雙方角色應盡的義務。人只有「盡己」,時常能「反求諸己」,才能「推己及人」,進而使得關係邁往實性和諧與圓滿,否則可能停在表面和諧裡,甚至讓關係惡化。

晉龍老師接受黃光國教授華人社會特重關係主義的觀點,並覺得過去國內針對特定群體編製的幸福感量表,通常直接採用西洋文化的構念來編製(或直接將其中文化)的做法,雖然對歐美構念如何適用於華人社會有其貢獻,但可能無法發展出反映當地文化與特定職場特性的測量工具。他認為,本土化並不是只重視文化特殊性,而要同時兼顧共性與殊相,此外,若要對特定職場群體發揮最大效益,可能還要反映職場特性,而研究護理人員特殊的幸福體驗就是個起點。他期待,依據本土化的基礎建構出華人幸福感理論,作為與現有理論競爭的替代理論,並為未來華人幸福感的研究提供指引。

(本文作者為國立宜蘭大學博雅教育中心主任)

6月12日星期一早上8:15—9:00,陳復主任將在國立教育廣播電台「教育行動家」節目「幸福心理會客室」,邀請簡晉龍老師暢談自我修養的幸福學,歡迎收聽FM101.7。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