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自在】喪葬禮俗的基本認知(二)

慧開法師 |2014.05.18
2405觀看次
字級

文/慧開法師(佛光山寺副住持、南華大學學術副校長)

台灣民間傳統喪葬禮俗的源流

根據民國十五年(日據時代)日本人在台灣所作的調查統計,當時台灣漢人有三百七十五萬二千人,其中百分之八十三為閩籍,百分之十六為粵籍,百分之一為其他各省。這百分之八十三的閩籍人口中,有百分之四十五來自泉州府,百分之三十五來自漳州府,其餘的百分之三來自其他各府。台灣民間傳統文化——包括喪葬禮俗——的源流,主要是來自閩南的漳州、泉州及客家傳統文化,而閩、客文化又是源自中原河洛文化,而且保存得還相當完整。

考台灣民間傳統喪葬禮俗文化根源自《周禮》,至今仍保留有近七成的儀節,當然隨著時空的轉變,有一些儀節已經廢除,譬如「乞水」,其原意為往乞河川長流潔淨之水,以為亡親沐浴,其中涉及不少「乞水」之禮法,但是在現代社會已不符合實際生活環境,所以早就廢止不行了。

有一些儀節的名稱不變,但是內容卻有增減變化,譬如「沐浴」,「沐」是為亡者洗頭,「浴」是為亡者洗身,古早時的「沐浴」儀節禮俗相當繁複,洗身之後,男性要剃頭、紮辮子,女性要梳頭、綰髻、裹足,但是沒有特別為面部化妝;古早時的「沐浴」逐漸演變為現代殯葬業界俗稱的「洗、穿、化」——洗身、穿衣、化妝,省略了許多繁複的儀節做法,但比較重視面部的化妝,現行大多由禮儀公司的專業人員服務。

也有一些儀節的名稱變了,但內容、作法及目的大致相同,譬如周禮中的「復」,就是現代的「引魂」或「招魂」,但是已經不再用「復」這個名詞了。

本文的主要目的並不是要討論台灣民間傳統喪葬禮俗,而是從佛教的觀點引介現代喪葬禮俗的基本意義、內容、架構與流程,以上所述只是大致說明台灣民間傳統喪葬禮俗的源流,讀者如果有興趣一探究竟,可以參閱徐福全教授所著的《台灣民間傳統喪葬儀節之研究》一書。

喪葬禮俗之意義與目的

就民俗傳統文化的觀點而言,喪葬禮俗的根本意義與目的至少有下列四點︰(一)家族子孫表達對亡者的孝思與哀戚之情;(二)後人哀悼與追念亡者,緬懷其德澤行狀,饗之以祭奠;(三)生者祈求亡者安息與安靈,並且能持續庇佑後代子孫;(四)讓亡者與社會正式告別,入位祖先之列。

從佛教的觀點來看,除了以上四點之外,喪葬儀軌主要還有下列三點目的與功能:(一)生者表達對亡者的持續與終極靈性關懷;(二)喚醒亡者中陰身之覺性,以助其認知生死流轉的本來面目;(三)開示及引導亡者發願往生淨土、上生天界、轉生善道或乘願再來。

誦經、念佛與回向的意義與功能

佛教的喪葬儀軌,除了需顧及傳統殮、殯、喪、祭的意義及內涵外,主要是以「誦經、念佛與回向」作為主結構,來貫穿整個喪葬禮儀流程,而免除了世俗的繁文縟節。至於誦經、念佛與回向的意義與功能,主要有下列三點:

其一、開導亡者,囑咐他能放下以往的牽絆與執著,使其神識能順利地脫離其軀體,毫無畏懼地邁向未來的生命。藉由持誦經文及佛號來指引亡者的神識,協助其在茫茫的生死大海中,能夠找到方向,順利地轉生善道、上升天界或往生佛國淨土。

其二、助念者至誠懇切地持誦經文與佛號,其誦經及稱念聖號的聲調與音韻,可以藉由至誠的心念穿透亡者的分別智,直入亡者的深層意識中,令其提起正念,以協助亡者能夠往生佛國淨土,上升天國,或轉生到其心願中的理想歸宿。

其三、協助亡者的家屬與親友,藉由持誦經文與稱念佛號,以轉移及抒發他們哀傷的情緒。

我借用現代的科技概念來譬喻,佛教的法會儀軌猶如一種靈性的「介面與平台」,我們誦經及稱念佛號的心念,透過法會儀軌的介面與平台,能夠感發佛、菩薩的慈悲加持而與亡者的心念相通,進而引導亡者的往生正念,這是在佛、菩薩、生者與亡者之間──不生不滅的靈性生命之間的「感應道交」。(待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